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1(PD?L1)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分析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因子IL?2、IFN?γ的相关性。结果尖锐湿疣组CD4+、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分别为9.48%±3.31%和12.52%±3.17%)、PD?L1表达水平(4.40%±1.46%、7.07%±2.23%)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PD?1:7.12%±2.16%、9.95%±2.17%,t=2.81、3.16,均P<0.01;PD?L1:3.26%±1.13%、5.39%±1.69%,t=2.96、2.88,均P<0.01)。尖锐湿疣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727.43±138.59个/μl)低于对照组(804.25±92.83个/μl,t=2.17,P<0.05), 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CD4+/CD8+比值(1.23±0.35)低于对照组(1.46±0.34,t=2.24,P<0.05)。尖锐湿疣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12、2.16,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分别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IL?2、IFN?γ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与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高表达的PD?1可能通过与其配体PD?L1作用形成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导致尖锐湿疣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值下降,IL?2、IFN?γ减少。  相似文献   
2.
人体内微生物环境平衡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功能。微生物平衡失调可表现为整体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属数量变化及有害菌属增多等。近年来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定植的改变及体内各脏器的微生物环境失衡均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微生物定植情况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利用无创手段诊断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图像。结果:23例患者全部具备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皮肤镜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巢、分支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黑色斑片、白色无结构区、蓝白幕,一半以上的病例均出现这些特征。大的蓝灰色卵圆巢、蓝白幕和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在重度色素组基底细胞癌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色素组(P值均0.05)。结论:皮肤镜能明显提高基底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告成人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患者男,22岁,左颈部皮疹3年。皮肤科检查:左颈部皮肤见一约0.2 cm×0.2 cm大小的淡红色丘疹,边界清楚,中间可见破口,未见明显液体流出。皮肤镜检查:非偏振光下淡红色背景,可见湿润性破损口;偏振光下淡红色背景,镜下见中央破损口,外周红白色无结构区,绕以扩张的分支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层见一角囊肿及一腺腔,腺腔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个别粘液细胞。腺腔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上方表皮呈息肉样突起,表皮鳞状上皮组织局部与复层柱状上皮组织相移行。诊断: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外科手术切除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的新型仿真皮肤手术模具在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的35名规培生进行分组,分为基于3D打印的新型模具组(n=18)和传统模具组(n=17)。对两组规培生在模具上进行皮肤活检术考核,并对教学效果实施问卷调查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新型模具组及传统模具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新型模具组的规培生在皮肤活检术考核的成绩高于传统模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的各项评分均优于传统模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基于3D打印的新型仿真皮肤手术模具,让规培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为实际临床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5岁。因反复排脓血便10年,腹部皮肤溃疡伴疼痛2月入院。临床检查:腹部皮肤见一约40 cm×8 cm的潜行性溃疡,溃疡基底呈红色,凹凸不平,上覆黄色脓性分泌物,边界清楚,边缘为紫红色。溃疡处组织病理示:皮肤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局部表皮坏死脱落,符合坏疽性脓皮病。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给予甲泼尼松龙、美沙拉嗪等治疗,其皮肤损害和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反应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50例,按症状分为轻型(1级)、中型(2级)、重型(3级)3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各检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及与病情分级的关系.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PA(229.99±54.16) mg/L、IGF-1 (177.23±46.48) μg/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25.39±11.01)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14.13±6.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F水平(2.48±0.49) g/L与健康对照组(2.48±0.25)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P<0.05),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TNF-α则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部分急性时相反应负性蛋白水平降低且与病情呈负相关,急性时相反应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皮脂腺痣合并毛母细胞瘤。患者男,39岁。左面部皮疹30余年,无自觉症状。皮肤专科情况:左面部见一个4 cm× 2 cm大小的皮色斑块,表面粗糙。斑块基础上可见两个约黄豆大小、表面光滑的蓝灰色半球形肿物和一个黄豆大小的乳头状淡红色肿物,质中。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镜下可见蓝灰色均质结构、分枝状血管、黄白色叶状结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内可见大量皮脂腺、由基底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性肿瘤,伴色素沉着,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基底样细胞具有毛囊特征。免疫组化示AR(-), Ki-67(15%+), BCL-2(+),CD10(灶性+),CD34(-),CK20(散在+),Ber-EP4(+)。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诊断为皮脂腺痣合并毛母细胞瘤。手术完整切除皮损,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0岁,因全身出现褐色斑疹伴瘙痒30年余到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全身可见大量散在离心性环状褐色斑疹,皮损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呈脊状隆起,表面覆有鳞屑,部分融合成片,四肢为甚。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角质层见角化不全柱、残留的细胞核,下方表皮凹陷处颗粒层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家族4代59名成员,12名患病。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病理结果诊断为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病。给予口服羟氯喹、外用维A酸及皮质醇激素软膏治疗3个月,瘙痒减轻,部分皮损鳞屑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5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血清25(OH)D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轻度19例,中度26例,重度11例。患者组血清25(OH)D水平为(21.74±6.04)μg/L,健康对照组为(30.17±2.21)μg/L;患者组MMP?9水平中位数(P25~P75)为291.55(166.18,594.46)μg/L,健康对照组为138.46(94.27,233.12)μg/L,两组间25(OH)D、MMP?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血清25(OH)D与MMP?9水平呈负相关(rs=-0.26,P<0.05),MMP?9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27,P<0.05),25(OH)D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s=-0.20,P>0.05)。结论维生素D、MMP?9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