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文彤  粟军  曾诚  刘霆  李建军  史青  余江  崔旭 《检验医学》2007,22(6):667-671
目的 研究共表达m-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巨核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巢式PCR检测M和m-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盲法计数患者骨髓涂片1.0 cm×1.5 cm2面积内巨核细胞数,随机选取20个巨核细胞分类计数并测定成熟期巨核细胞直径;计数产板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数.结果 107例初诊CML患者M和m-bcr/abl共表达者56例,b3a2型31例,b2a2型25例.共表达m-bcr/abl的b3a2型初诊CML患者血小板数比单表达M-bcr/abl和b2a2型m-bcr/abl( )患者高(P<0.05).对巨核细胞形态观察,在b3a2和b2a2组,共表达m-bcr/abl和单表达M-bcr/abl的患者骨髓1.0 cm×1.5 cm面积内巨核细胞数、成熟巨核细胞数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表达m-bcr/abl的b3a2型患者产板型巨核细胞产板数比单表达M-bcr/abl患者高(P<0.05);而b2a2型的共表达m-bcr/abl组和单表达M-bcr/abl组1.0 cm × 1.5 cm面积内巨核细胞数、成熟巨核细胞数和直径及产板型巨核细胞产板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表达m-bcr/abl的b3a2型初诊CML患者血小板数增高是由其巨核细胞产板数多造成的,而与其巨核细胞数、产板型巨核细胞数和直径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特异性的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 mRNA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探索RNA干扰(RNAi)分子靶向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bcr/abl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e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TER质粒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1的真核表达载体pTER/shRNA1、pTER/shRNA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结果:构建慢性粒细胞白细胞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TER/shRNA1、pTER/shRNA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抗慢性粒细胞白细胞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血浆游离DNA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提取235例AML患者血浆游离DNA并以PCR扩增看家基因globin作为判定标准,通过PCR方法检测FLT3-ITD,并与骨髓或外周血白血病细胞DN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35例AML患者中,190例患者血浆游离DNA扩增出globin基因。188倒初诊、复发或难治患者中,血浆游离DNA发生FL33—1TD突变35例(19%,35/188),与病人白血病细胞DNA检测结果完全一致。47例临床缓解患者中,有2例血浆游离DNA扩增出globin基因并检出FLT3-ITD突变,而其细胞来源DNA均为阴性。2例患者均早期复发。与FLT3-野生型(wt)相比,FLT3-ITD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CD7、CD56表达等明显升高,CR率降低。结论:AML患者血浆中可以检测出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的血浆游离DNA,与直接检测白血病细胞结果一致。对骨髓缓解期病人残留白血病(MRD)的检测,血浆游离DN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FLT3-ITD的检测对AML患者的预后及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廖娟  王春晖  李肖  孟文彤 《肝脏》2011,16(3):198-20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细胞免疫及调节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志愿者及PLC患者介入治疗术前1 d与术后1个月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调节T细胞的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35的含量.结果 PLC患者外周血中C...  相似文献   
5.
马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罕见的致病菌,自1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该菌以来,已有100多例报道。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器官移植、血液病、皮质激素应用者等。现将我们在骨髓涂片中所见经培养证实的马尼菲青霉菌1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患者男,29岁,农民。在广东打工时患病,曾有野游史。在当地医院未确诊,治疗无好转,回家后来医院就诊。患者不规则发热2月余,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皮肤有多处丘疹。一般情况差,贫血貌,乏力伴牙龈出血,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肋下6~7 cm,脾肋下4~5 cm,胸骨压痛明显。外周血血红蛋78 g/L、红细胞2.87×1012L,白细胞3.7×109/L、血小板45×109/L,怀疑为急性白血病而行骨髓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RT)对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株Raji、Jurkat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ART与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的细胞毒协同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ART对Raji、Jurkat、ALL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及ART与VCR、Ara-C的协同效应.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Rhodamine-123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MMP)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浓度变化.结果 ART在体外能显著抑制Raji、Jurket细胞的增殖,对ALL原代细胞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低浓度ART与VCR、Ara-C联合,能增加VCR、Ara-C的细胞毒作用.ART作用后B/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光镜及电镜均表现出凋亡形态学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对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与VCR、Ara-C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ART有望开发成治疗ALL/淋巴瘤的新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 将TanⅡA作用24、72、120 h的NB4细胞条件培养基(NB4-CM)或不同浓度TanⅡA与其对应的120 h NB4-CM共同作用HUVEC,并以ATRA、DMSO和RMPll640作为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收集HUVEC裂解液采用一期凝血法测定其PCA,采用改良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因子活性(TF:act).结果 ①TanⅡA作用72、120 h的NB4-CM有一定的升高内皮细胞PCA的作用,以120 hNB4-CM作用最强,作用6 h最明显,1.0 μg/mL的TanII A与0.3 μg/mL ATRA作用相当.②5.0 pg/mL的Tan ⅡA能明显降低其NB4-CM诱导的内皮细胞PCA,与0.3/μg/mL AT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μg/mL浓度的TanII A无此作用.③TanⅡA-120 h-NB4-CM和ATRA 120 hoNB4-CM均能升高HUVEC的TF:act,6h达峰值,且两者间无差异.TanⅡA 120 h-NB4-CM所诱导的HUVEC的TF:act 12h轻微降低,24 h回复到基础水平,而ATRA 120 h-NB4-CM所诱导的TF:act在6h达峰后,12h即明显下降,24 h亦降至基础水平.④加入1.0μg/mL TanⅡA后.内皮细胞TF活性在各时间点与未加药组无明显差异,而0.3/μg/mL ATRA在6 h可显著抑制其NB4-CM所诱导的内皮细胞TF活性升高,之后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TanⅡ 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条件培养基能升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CA和TF活性,加入适当浓度的TanⅡA可降低这种作用;这些作用与ATRA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可能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预测的指标.方法 收集37例重型再障患者的静脉血标本,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内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LA-DRB1*15及HLA-DRB1*1501,结合年龄、性别及粒细胞和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表达情况等,对各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IL-2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66.7% vs 28.6%,P<0.05);治疗前IFN-γ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73.7% vs 25 0%,P<0.05);HLA-DRB1*15阳性者有效率与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44.4%,P>0.05);HLA-DRB1*1501阳性者与阴性者有效率均为50%;CD55、CD59表达降低者有效率与表达未降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vs 40.0%,P>0.05);年龄≤40岁者有效率高于年龄>40岁者(60.0% vs 14.3%,P<0.05);女性患者有效率高于男性患者(62 5% vs 42 9%,P<0 05).结论 重型再障患者治疗前血浆IL-2、IFN-γ水平、性别及年龄可作为IST疗效预测指标,而HLA-DRB1*15、HLA-DRB1*1501及CD55、 CD59在本研究中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初发慢性髓系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类型与临床关系。方法 使用RT PCR对 5 1例初发CML患者进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检测。结果 b3a2型患者血小板数高于b2a2型患者 ,但b3a2型患者WBC数低于b2a2型患者 (P <0 .0 5 ) ;血红蛋白浓度与b2a2型患者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b3a2型和b2a2型患者比较AKP和Ph1染色体比例无差异 (P >0 .0 5 ) ;M bcr/abl阳性患者伴m bcr/abl阳性率为 47 0 % ,其中b3a2型患者有m 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 14例 ,b2a2型患者有 10例。结论 b3a2型CML患者初发时更易有血小板升高表现 ,但b2a2型患者更易有WBC数升高的表现 ,较多的初发CML患者同时伴有m bcr/abl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ⅡA)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诱导分化及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0.5 μg/ml TanⅡA分别联合0.5 μg/ml、0.25 μg/ml和0.125 μg/ml ATRA作用NB4细胞5 d,观察NB4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CD33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TanⅡA联合ATRA可协同诱导NB4细胞分化和凋亡.联合作用组第5 d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超过80%;90%左右的NB4细胞分化,其中杆状和分叶核细胞比例超过65%;NBT还原能力显著升高.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CD11b表达升高,CD33表达降低;G0/G1期细胞增加,有明显的细胞凋亡,与TanⅡA或ATRA单独作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anⅡA与ATRA(0.125 μg/ml~0.5 μg/ml)联合对NB4细胞的影响没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倾向.结论TanⅡA联合ATRA对NB4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有协同作用;在ATRA一定浓度范围内,这种协同作用无ATRA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