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患者人群使用阿托伐他汀钙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影响阿托伐他汀钙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急诊药房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所有患者的病例数据及药品费用数据,根据所用阿托伐他汀钙药物品种分为原研药及仿制药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研药组与仿制药组患者肌酸激酶升高(2.45%vs.2.91%),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7%vs.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0.285,P=0.036)与肌酸激酶升高相关,感染(OR=0.366,P=0.026)、心梗(OR=0.303,P=0.048)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相关。仿制药的用药频度较原研药大幅提高(P<0.01),使用成本仅为原研药的1/30。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仿制药比原研药经济性更好,且安全性无显著差异。高龄、感染、心梗可能是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紫草三黄膏联合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7月我院诊治的66例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33例。为患者制定出良好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需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常规药物治疗转换为紫草三黄膏联合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药物治疗。结果:在66例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中,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78%,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度为90.90%,对照组患者的疼痛度为63.63%,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度为30.30%,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值,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三黄膏联合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值得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磁共振成像。近年来,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及乳腺磁共振波谱成像、灌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等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同时,分子影像学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飞速发展及应用,影像组学逐渐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使乳腺疾病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对目前乳腺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静脉注射用于无痛肠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择期诊断性无痛肠镜检查的6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用异丙酚组(P组,304例),异丙酚联合依托咪酯组(P+E组,302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结肠镜进肛门(T1)、结肠镜过脾区(T2)、结肠镜进回盲部(T3)、结肠镜退出时(T4)、患者清醒时(T5)、患者离室前(T6)时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以及操作时间、恢复时间、麻醉及血管活性药等用量和不良事件等。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T0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S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诱导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1时P+E组的心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P组,T2时P+E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P组,T3时P+E组的收缩压明显高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Sp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71 s vs. 13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注射痛及体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22.2%vs. 37.2%,4.0%vs. 11.8%,4.3%vs. 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行无痛肠镜时,予以异丙酚联合依托咪酯镇静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术中总体不良事件、注射痛及体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肺癌患者并发PT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3配比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9-02-03-2014-05-01收治的35例肺癌合并PTE患者和经年龄与性别匹配的105例肺癌患者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超重、肺腺癌、肺癌Ⅲ~Ⅳ期、化疗、中心静脉置管、白细胞增高、血红蛋白增高和D-二聚体增高等因素为肺癌合并PTE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腺癌(OR=2.17,95%CI为1.34~3.51)、肺癌Ⅲ~Ⅳ期(OR=2.87,95% CI为1.69~4.95)、化疗(OR=2.84,95%CI为1.54~5.23)、白细胞增高(>11×109 L-1,OR=3.09,95%CI为1.85~5.17)和D-二聚体增高(>500 ng/L,OR=2.66,95%CI为1.50~4.71)等因素为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合并PTE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不合并PTE肺癌患者,x2=16.998,P<0.001.结论 肺腺癌、晚期肺癌、化疗、高白细胞、高D-二聚体肺癌患者并发PTE的风险增加,应作为PTE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诊制一体化模式救治的20例患者(一体化组),其中MDT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70岁,平均38. 82岁;骨盆骨折侧方挤压型(LC型) 4例、前后挤压型(APC型) 11例、纵向剪切型(VS型) 5例、复合应力型(CM型) 3例。一体化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 45岁; LC型3例、APC型9例、VS型4例、CM型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收缩压、术后24h尿量、总输血量、ICU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一体化组相比,MDT组术后6h心率明显降低(P 0. 05),术后6h收缩压升高(P 0. 01),术后24h尿量明显增多(P 0. 01);一体化组总输血量高于MDT组(P 0. 05);一体化组ICU平均住院时间高于MDT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272);患者病死率一体化组为15. 0%,MDT组为8. 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 551,P=0. 392)。结论 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关红  孙哲  田宁 《海南医学》2016,(18):3086-308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根据抽签法随机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心内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住院期间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血压、血脂、血糖正常比例分别为75.00%(45/60)、70.00%(42/60)、66.67%(40/6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3.33%(32/60)、50.00%(30/60)、41.67%(25/60),而心绞痛恶化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33%(2/60)、5.00%(3/60),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和18.33%(1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均高于对照组[(14.98±1.56)分vs (10.85±1.88)分、(8.11±2.02)分vs (5.78±1.69)分、(9.98±0.85)分vs (6.98±0.96)分、(10.92±0.70)分vs (5.19±0.77)分、(12.89±0.71)分vs (5.02±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慕课资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的微课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同一专业年级的2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慕课资源的微课教学;通过对理论成绩、临床病例分析、综合能力评估和学生满意度4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临床病例分析成绩、病历书写成绩、医患沟通能力评分、病情分析能力评分、动手操作能力评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和课堂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P < 0.01)。结论基于慕课资源的微课教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基底动脉尖分出两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1]。一旦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相应供血区域,如中脑、丘脑、枕叶、和颞叶多发缺血改变。〈br〉 1临床资料〈br〉 患者,男性,82岁,主因头晕、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障碍3h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史。入院体格检查:T 36.5℃, P 76次/min, R 19次/min, BP 160/90 mmHg,意识模糊,查体不合作,颈软,左侧瞳孔直径5 mm,光反应消失,右侧瞳孔直径2.5 mm,光反应存在;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未闻及早搏;左侧肢体有自主活动,右侧肢体肌力0级;两侧Babinski征阳性。急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有脑疝,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随后转入本院。急诊查头颅CT:双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心脏彩超:左房扩大,主动脉瓣钙化合并中度狭窄,二尖瓣钙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EF74%。入院第2天头颅磁共振:左侧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多发梗死;脑白质缺血改变。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入院后,家属考虑到患者年龄及溶栓风险,不同意溶栓治疗。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测,监测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抗凝、清除自由基、醒脑等治疗。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因患者卧床,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意识障碍,给予鼻饲流食,勤翻身拍背,按摩肢体,预防了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致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 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