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0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411篇
内科学   227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1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64篇
综合类   763篇
预防医学   313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384篇
  4篇
中国医学   344篇
肿瘤学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s)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CFs构建细胞增殖模型,以22 mg/L卡托普利为西药对照,不同浓度丹酚酸A处理CFs。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周期,ELISA法测定细胞中Ⅰ型、Ⅲ型胶原的生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分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catenin、GSK-3β、p-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24、48 h,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 <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5、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抑制CFs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分泌(P < 0.05~P < 0.01);50、100 mg/L丹酚酸A均能明显抑制TGF-β1的合成及β-catenin的表达(P < 0.01);100 mg/L丹酚酸A可以上调p-GSK-3β的表达(P < 0.05)。结论丹酚酸A可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CFs增殖、胶原蛋白分泌和TGF-β1的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君  苏荣玉  周华  唐海立  金松 《口腔医学》2022,42(7):637-640
目的 评价自后端摘除舌下腺在治疗舌下腺囊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科室曾经收治的8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资料,均使用摘除患侧舌下腺的手术治疗方案,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传统舌下腺摘除术和由后端向前逆向摘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逆向摘除组较传统术式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1)。手术时长明显缩短,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7%到0%),但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后端向前端逆向摘除舌下腺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适合在舌下腺摘除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联合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37例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BAL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治疗,比较治疗10 d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10 d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PaCO2、氧合指数、症状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10 d后的血清CRP、PCT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PaCO2、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两组PaCO2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10 d后,两组氧合指数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发热消失时间比对照组(P<0.05)短;治疗10 d内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BAL联合痰热清可改善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症状,疗效显著,改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住院的1 157例R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RA组、RA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组与RA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发生IFG和T2DM的危险因素。结果 RA合并IFG组年龄、病程、RF-IgM、ESR、CRP、TC、LDL-C、GLU均高于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年龄、病程、RF-IgG、CRP、UA、TC、TG、LDL-C、GLU水平以及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RA合并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ESR、CRP、LDL-C、GLU水平升高均是RA患者发生IFG的独立危险因素,长RA病程,高水平LDL-C和GLU均是RA患者发生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IFG和T2DM患者存在多种代谢指标异常,ESR、CRP、LDL-C水平升高导致RA患者发生IFG的可能性增加;长RA病程,高水平LDL-C均可导致RA患者发生T2DM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采用经皮和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组与经肌间隙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测量两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 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经皮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1年VAS和ODI评分方面,低于经肌间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经肌间隙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低于经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皮入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适用于有一定微创手术经验的医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PT)联合盐酸多奈哌齐(DH)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双侧海马注射凝聚状态Aβ1-42法建立AD模型。50只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A组、对照B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AD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开始给药。对照A组灌胃给予0.3 g·kg-1PT;对照B组灌胃给予5.0 mg·kg-1DH;实验组灌胃给予0.3 g·kg-1PT+5.0 mg·kg-1D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量0.9%Na Cl。5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1 d。用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D11b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给药21 d后,实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别为(37.42±3.56),(20.34±3.80),(21.19±3.28),(1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利多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利多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焦虑(SAS)、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分,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疼痛(VAS)、交感神经症状(EESQ)及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65.22%(?字2 = 6.769,P=0.009)。治疗前两组VAS、EESQ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VAS、EES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AS、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利多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交感神经症状,降低疼痛,改善焦虑,提高脊髓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