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71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2.
总结1例鼻咽癌患者颈部植入125I粒子治疗后1月余发生颈部皮肤溃疡的护理。护理重点为运用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对患者的颈部溃疡创面进行分级,做好创口清创护理和给药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消除负面情绪及注意对颈部皮肤的保护。经过治疗和护理, 9 d后皮肤溃疡愈合,避免了125I粒子脱落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以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CME,对照组给予传统根治术,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88.9±10.2)mL、术后排气时间(2.9±0.5)h、淋巴结清除数(25.3±3.2)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复发率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CME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复发几率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双侧后牙游离缺失实施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6例双侧后牙游离缺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卡环式可摘义齿局部修复术,观察组实施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术.比较两组患者初佩戴义齿时和佩戴义齿1年后的咀嚼效率、固位力、牙龈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的变化,同时统计两组义齿总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佩戴1年后的咀嚼效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62±0.1)%vs (0.72±0.11)%,P<0.05],而观察组则无明显下降[(0.75± 0.05)%vs (0.73±0.14)%,P>0.05];两组义齿固位力佩戴1年后均明显降低[观察组:(7.64±0.18) g vs (6.72±0.09) g、对照组:(7.61±0.15) g vs (5.21±0.37) g,P<0.05],而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对照组佩戴1年后牙龈指数明显恶化[(0.74±0.21) vs (1.22±0.47),P<0.05],而观察组则无明显变化[(0.78±0.26) vs (0.89±0.34),P>0.05];两组义齿佩戴1年后牙周探针深度均明显增长[观察组:(1.81±0.06) mm vs (1.92±0.03) mm、对照组:(1.80±0.05) mm vs (1.93±0.05) mm, 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义齿总满意率为100%(3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1%(2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后牙游离缺失实施栓体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具有更好的义齿修复效果,且稳定性更长久,造型美观,应用价值好.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  熊朝阳 《当代医学》2016,(13):159-160
目的 分析探究安宫牛黄丸对重症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4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西医治疗,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安宫牛黄丸治疗,1粒/次,2次/d.疗程为6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P<0.05).结论 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宫牛黄丸口服,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接受不同营养支持治疗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82例,将其按奇、偶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将2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肺部损伤程度、脑部损伤程度分别为(45.3±3.7)U/L、(73.8±4.5)mmol/L、(1.8±0.6)分、(9.4±2.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7±5.2)U/L、(80.7±5.9)mmol/L、(2.4±0.6)分、(7.1±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脏器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应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和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表里经配穴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参照Longa法复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表里经配穴电针组取表里经配穴的足三里、三阴交和尺泽、合谷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大鼠不同时段神经行为, 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JNK表达。【结果】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表里经配穴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各时段p-JNK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p-JNK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表里经配穴法可不同程度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自主呼吸患者深吸气时潮气量(Vt DI)对脉搏压力变异度(ΔPP DI)的影响,并验证是否以Vt DI校正ΔPP DI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液体反应性(fluid responsiveness,FR)的能力。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和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ICU确诊的、符合第三版国际共识诊断标准的自主呼吸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20 min内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00 mL进行容量扩张(volume expansion,VE),VE后每搏输出量变化率(ΔSV)≥15%为液体反应者,否则为液体无反应者。VE开始前,在平静呼吸以及深吸气时测量脉搏压力变异度(ΔPP TB和ΔPP DI)和潮气量(Vt TB和Vt D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ΔPP DI与Vt DI、ΔSV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以及灰区范围评估参数预测FR能力,并计算灰区范围误分类代价比(R)的不同而变化的情况。 结果:最终纳入31例患者,17例为液体反应者;液体反应者的ΔPP DI显著高于无反应者[(19.1±7.4)% vs(11.2±4.5)%, P=0.001]。ΔPP DI预测FR的AUC为0.832显著高于ΔPP TB的0.580( 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t DI和ΔSV均是ΔPP DI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1);经Vt DI校正的ΔPP DI (ΔPP DI/Vt DI)的AUC显著高于单独使用ΔPP DI ( P=0.03)。采用正常液体策略时(R=1),ΔPP DI/Vt DI的灰区范围为12.7~14.5,包含19%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策略时(R=2),ΔPP DI/Vt DI灰区范围为12.8~14.5,仅包含6.5%的患者。 结论:在完全自主呼吸的脓毒症患者中,ΔPP DI预测FR具有中度的准确度,以Vt DI校正ΔPP DI后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淫羊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数据库收集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RA相关疾病靶点。取淫羊藿活性成分靶点与RA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共同靶点),作为淫羊藿对RA作用的潜在关键靶点基因。将交集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淫羊藿活性成分与RA疾病的共同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并根据其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DAVID分析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淫羊藿活性成分23个,共同靶蛋白即关键靶标72个。重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萘酚(Kaempferol)等;核心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等;KEGG主要通路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促乳素(Prolactin)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淫羊藿可能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从调节炎症、免疫等多方面发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