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失眠是一组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可造成患者精神活动效率的下降和社会功能的降低。失眠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城市居民失眠的发生率高达10%~20%。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就有记载。本研究观察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脾虚型)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6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中医辨证诊断为脾虚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其中32例患者被划分到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另外32例患者被划分入观察组,采取中医药物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虚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在急诊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入住医院急诊科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分区分级管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满意度,以及两组医护人员的处理时间和工作落实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处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护人员(P0.05)。结论: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可促进护理工作落实,提高急诊工作效率,促进护理质量改进,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小剂量氯米帕明片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79例,两组均先经过药物清洗期2周后开始双盲治疗.研究组给予穴位刺激加行为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并服用每片12.5mg剂型的氯米帕明片;对照组服用每片25 mg剂型的氯米帕明片并接受模拟穴位刺激调控法治疗.两组服药方法均为第1天1片,以后每隔1天增加1片,第11天增加至6片,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Y-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痊愈率为48.15%,对照组为30.38%;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10%,对照组为87.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2、4、6、8、12周Y-BOCS评分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第4、6、8、12周Y-BOCS评分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12周后Y-BOCS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评分、HAMD、BPR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Y-BOCS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HAM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小剂量氯米帕明片治疗强迫症临床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室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室留置导尿管病例1 780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周期内CAUTI发生率为7.98%。与参照相比,年龄≥60岁、BMI≥30 kg/m2、导尿管留置时间≥3 d是急诊室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7,3.052,3.135,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白蛋白(Album)水平分别为CAUT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OR=1.563、0.896,均P<0.05)。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经检验拟合度可以接受(χ2=13.383,P=0.099)。ROC曲线分析显示该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对应的灵敏度为83.10%,特异度为78.45%。同时进行HbA1c、血清Album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分析,其AUC分别为0.759、0.618以及0.842,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2.82%、35.92%、67.61%;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90.54%、90.72%、90.90%。结论:急诊室CAUTI仍是院感的重要来源,本研究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联合检测HbA1c及血清Album比单一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综合护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存在焦虑障碍的患者联合使用帕罗西汀和舒眠胶囊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存在焦虑障碍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3例患者,仅使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使用舒眠胶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焦虑程度。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疗效达到有效以上的人数为31例,占总人数的93.94%,对照组疗效在有效以上的人数为27例,占总人数的81.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的第1周、第2周、第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焦虑障碍患者联合使用帕罗西汀、舒眠胶囊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焦虑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是医院门诊科室中极为特殊的部门,不仅需要全天候应诊,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特殊,病情重且急,医护工作繁重。因此,医护人员能够良好合作是急诊科开展好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影响急诊科室医护合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提高诊疗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诊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患者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的急诊脑卒中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并对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IL-18、IL-6和IL-8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2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4.34%;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7.80%;革兰阳性菌16株占27.12%;真菌3株占5.08%;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和抗菌药物使用是急诊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01);感染患者TNF-α、IL-12、IL-18、IL-6和IL-8分别为(24.45±7.29)ng/L、(134.55±43.03)ng/L、(253.06±50.92)ng/L、(96.04±40.04)ng/L、(99.93±38.43)ng/L均高于非感染患者(P均0.001)。结论急诊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针对革兰阴性致病菌积极预防,有针对性地对易感染人群进行干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髓电活力差值对因深龋引起的可复性牙髓炎(RP)和有症状不可复性牙髓炎(SIRP)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龋源性牙髓炎患者370例,记录一般信息和临床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RP组202例,SIRP组168例。测试患牙和对照牙的牙髓电活力值并计算差值,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和牙齿类型是否为混杂因素,构建模型后采用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函数分析牙髓电活力差值与牙髓炎诊断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牙髓电活力差值相关(P<0.05),牙齿类型与牙髓炎诊断相关(P<0.05),最终将年龄和牙齿类型纳入混杂因素。未校正混杂因素、依次校正年龄和牙齿类型后构建3个模型,RP组和SIRP组的电活力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41、1.041、1.041,95%CI:1.017~1.065、1.018~1.066、1.017~1.066,均P<0.05)。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函数结果显示随着电活力差值增大,罹患SIRP的风险也随之增加(P<0.05)。3种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9、0.598、0.602。结论:牙髓电活力差值有助于RP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分级复温模式对低体温创伤患者不同时段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6例修正创伤评分<12分的低体温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系统分级复温组和传统复温组,每组118例。研究的主要结局事件是伤后15 d内全因死亡。次要结局事件是伤后3、7、30 d内全因死亡。结果 13.98%(33/236)的患者在伤后15 d内死亡,14.83%(35/236)的患者在伤后30 d内死亡,所有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10) d。与传统复温组比较,系统分级复温组的复温后2 h体温更高(P=0.001),复温干预前后体温变化更大(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系统分级复温组的15 d(27.3%比72.7%,P=0.005)和30 d(25.7%比74.3%,P=0.002)死亡率低于传统复温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系统分级复温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传统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采用系统分级模式复温是伤后生存时间的强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