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目的:探讨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_1期肾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189例T_1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77例,平均(56.51±14.31)岁,肿瘤直径平均(3.80±1.68)cm,内生型78例,外生型111例,平均R.E.N.A.L评分(7.45±1.78)分。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组分为:标准无阻断技术、预留缝线无阻断技术、术前DSA超选栓塞无阻断技术、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肾动脉全阻断(2+1缝合法)。结果:1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97例个性化选择的患者中83例(85.6%)完成个性化手术方式,入选个性化组;92例肾癌患者入选传统组(全阻断)。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传统组(P0.001),两组术后血红蛋白改变、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个性化组肾功能恢复情况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利用肿瘤的特性选择合理的术式,尽可能保护患者术后肾功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肿瘤悬吊法在"零缺血"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2例患者应用肾肿瘤悬吊法在完全无肾动脉阻断的"零缺血"条件下开展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在后腹腔镜下采用肾肿瘤悬吊法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游离肾周脂肪暴露肾肿瘤,但保留肾肿瘤上方的脂肪。取肿瘤上方的脂肪向上提拉,用Hem-o-lock将肿瘤上方脂肪悬吊到上方筋膜、腹膜反折等组织(具体可根据术中情况评估选择)上,使肿瘤与肾脏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用腹腔镜剪刀在肿瘤周围0.5 cm左右处分离肿瘤,另外一个操作孔置入腹腔镜下吸引器,将肾脏创面的出血充分吸走,保持视野清晰并帮助调整瘤体方向,保证完整切除肿瘤,对肾脏创面进行连续缝合。收集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并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记录术后6个月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及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肾肿瘤悬吊法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无改行肾动脉阻断或者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成功率达100%,中位手术时间为105(70~135) min,中位肿瘤切除并缝合时间为17(14~25)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85(70~350) mL,中位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4~6) d,中位术后住院天数为6(5~7) d,术后无出血、尿漏、感染、切口裂开等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肾脏CT、胸部CT等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指标、肌酐水平、患肾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无阻断的"零缺血"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应用肿瘤悬吊法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最大程度地保护肾功能,使患者在肾部分切除术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组织块再植术后使用罂粟碱的效果。方法 60例离断小组织块病例,再植手术后直接使用罂粟碱于组织块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1年,60例小组织块再植全部成活,痛觉、温度觉恢复良好。结论小组织块再植术后直接使用罂粟碱于组织块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葛辉  梁银杏  吕建敏 《新医学》2005,36(11):647-648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特点,探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对35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双手第1骨间肌稍微变细外,其余所有患者均表现双下肢或四肢对称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27例(77%)有肌束震颤,16例(4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5例(4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例(34%)有感觉障碍.除3例肌电图正常外,其余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所有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例正常,其余均减慢或消失;7例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的受损.结论:腓骨肌萎缩症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可靠方法,且有可能发现亚临床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细菌内毒素对WHBE兔致热反应的敏感性。方法静脉注射不同剂量(1.25、2.5、5、10EU/kg)细菌内毒素诱发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发热反应,并设空白对照组,记录升温曲线图,计算发热峰值、180min时体温差、发热指数以及升温率,并通过曲线拟合计算出体温升高0.6℃时的发热阈值。结果随细菌内毒素注射剂量的增加致WHBE兔和13本大耳白兔的发热反应增强,性别因素对细菌内毒素所致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发热反应无明显影响(P〉0.05)。5EU/kg和10EU/kg的细菌内毒素所致WHBE兔的致热反应均高于日本大耳白兔,且WHBE兔的升温率分别为60.7%和92.9%,日本大耳白兔的升温率分别为39.3%和82.1%。另外,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的发热阈值分别为5.72EU/kg和7.93EU/kg。结论细菌内毒素对WHBE兔具有较好的致热敏感性,适于致热原物质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神经 肌电图和MRI检查以及两者结合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 2 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术前神经 肌电图、MRI和术中神经 肌电图检查 ,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进行比较 ;比较术前神经 肌电图与MRI检查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在确定神经完全性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术前神经 肌电图检查对臂丛损伤定性、定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 70 4 % ,基本符合率为 96 3% ;它们对臂丛神经根撕脱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 5 5 6 %和 6 8 5 % ,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至 85 2 % ;SEP对完全性臂丛损伤的诊断率高于神经肌电图和MRI ,可能因例数太少 ,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 肌电图检查和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臂丛损伤的完全和基本符合率 ,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途径 ,术中进行SEP检查更加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给药时间与肝脏毒性的关系.方法:在吡嗪酰胺给药的不同时间(2、7、14、21、28天后)检测大鼠血清ALT活性、血清和肝组织MD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吡嗪酰胺给药7天后血清ALT活性开始升高(P<0.05),21天后升高最明显(P<0.01);给药7天后血清MDA含量升高(P<0.05),给药21天后肝组织MDA含量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给药2天后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以后逐渐加重.结论:吡嗪酰胺肝毒性在给药2天后出现,给药21天后明显.  相似文献   
8.
运动神经元病的重复电刺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重复电刺激技术检查了43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和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发现部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类重症肌无力的肌电图表现,即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时波幅递增。低频刺激时,波幅的衰减与病程、病型、病情无关,但在有束颤的患者中波幅衰减更明显。提示运动神经元病可能有突触前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平滑肌母细胞瘤(附3例报告)张林1任知良2李相林1吕建敏1李迅平滑肌母细胞瘤又称上皮样平滑肌瘤或奇异性平滑肌瘤,好发于胃,少见于肠道、子宫。由于与胃肠道其它肿瘤表现相似,术前极易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例病人...  相似文献   
10.
单纤维肌电图是判定肌肉传递功能敏感的电生理学方法。本文特报告70例健康国人单纤维肌电图的正常值。男34例,女36例,年龄为16~55岁。用丹麦丹迪公司生产的Countenpoint肌电图机,使伸指总肌保持肌肉轻度收缩。电子计算机自动分析电位对的Jitter(记录同一个运动单位中两根肌纤维的两个动作电位的间隔时间的变化)值。本文共测定电位对1480对,每人测量至少20对电位。其平均MCD(平均连续差)均值为26.9±9.6毫秒(X±SD),单个电位对MCD值上限为55.7毫秒,个体MCD均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