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新生儿的出院指导的重要性.方法 对1999-2006年新生儿外科96例HD患儿经保守治疗后的出院指导情况进行分组:由非专科护士指导出院的为A组,由专科护士指导出院、出院后未能动态随访的为B1组,由专科护士指导出院、出院后进行动态随访的为B2组;分析比较3组患儿出院后小肠结肠炎(简称肠炎)的发病率.结果 肠炎发病率:A组为53.3%(8/15),B1组为18.9%(10/53),B2组为0;患儿均于首次出院后的2~12个月行HD根治术,且得到病理确诊.结论 有效的家庭护理可预防肠炎,由专科护士负责出院指导并保持动态跟踪联系是有效家庭护理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系疾病中难治性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黄疸、胆红素尿、陶土色大便等,未经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在1岁左右多因发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而死亡。1957年日本学者Kasai施行了葛西手术,患儿术后黄疸渐进消退,生命得以延长,获得了肝移植机会,但肝内病变仍继续进展,葛西手术是一种姑息性手术,治愈胆道闭锁的唯一手段为肝移植手术~[1-4]。近年来,儿童肝移植手术的  相似文献   
4.
婴儿24h连续性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置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更适用于婴儿24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置管方法。方法将2002年6月-2005年9月行24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94例婴儿分为传统组44例和新方法组5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置管方法,比较2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和插管的长度。结果新方法组无论在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次数,还是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新方法更适宜对婴儿行24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对儿科护理工作特征的感知情况与工作满意度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行工作设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工作诊断调查表(短题本)和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短题本)对广州市某儿童专科医院的454名护士进行工作特征评价、看法及工作满意度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科护士工作特征各维度得分最高为任务重要性(3.77±0.68)分,其次是涉及他人关系(3.76±0.68)分,得分最低是任务完整性(3.29±0.69)分。工作满意度各维度条目均分为:内在满意度(3.62±0.45)分、外在满意度(3.30±0.60)分、一般满意度(3.52±0.46)分。回归分析显示:儿科护士工作内在满意度主要受工作自主性、他人反馈及任务完整性影响,外在满意度与一般满意度主要受他人反馈与工作自主性的影响(P<0.01)。结论儿科护士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其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至性、任务完整性和他人反馈的认同和感知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用于新生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有效的通便方法。方法回顾24例长段型HD患几的通便护理情况,把11例采用传统的通便护理方法为常规组,13例患儿采用持续停留灌肠导管,定时灌肠为新方法组,观察通便效果。结果常规组未能有效通便而选择了肠造口术,新方法组13例均能有效通便,灌肠4—6个月后行根治术,术后康复顺利,随访6~12个月,未发现便秘复发和肠炎的病例。结论持续停留灌肠导管达狭窄痉挛段近端,定时回流灌肠,能有效解决长段型HD婴儿的通便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8.
时璇  马敬香  叶丽彦 《护理研究》2013,(11):3633-3634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对“5S”管理法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运用自制调查量表调查“5S”管理法实施后不同阶段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医护人员主观评价得分随着“5S”管理法实施的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职业及所在科室影响评价.[结论]“5S”管理法在医院随着活动的逐渐推进,医护人员在工作环境等6个方面均感觉比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改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更适用于先天性巨结肠(HD)根治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EC)患儿的灌肠护理.方法:回顾性研究43例HD术后发生EC患儿的灌肠护理,常规组27例,每日1次或每12小时1次灌肠直到治愈;改良组16例,q4h灌肠直到患儿体温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然后循序渐减,至食欲正常后改为qd灌肠,持续1~2个月.效果观察指标: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与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应用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治愈1年内EC复发率及灌肠并发症.结果:改良组体温恢复正常,大便颜色、气味恢复正常,腹胀缓解、进食无呕吐,抗菌素治疗,住院,食欲恢复正常等所需时间以及1年内EC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儿均无发生与灌肠相关并发症.结论:增加灌肠次数和延长灌肠时间的灌肠护理方法更适用于HD根治术后EC患儿的灌肠护理.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g's disease,HD)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肠道先天性发育畸形,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根治方法.充分的肠道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条件[1].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旧的术前肠道准备(根据医嘱接受HD根治术前常规生理盐水回流灌肠10~14d)后,术中检查少数患儿结肠腔仍有大便残留,致使手术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