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人以为弱视是先天的,不需要再讲后天的问题,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弱视是个发育性的问题,有些造成弱视的原因的确是天生的,如白内障、上睑下垂等,但有些孩子的弱视可能是由后天造成的,常见的就是孩子在眼科检查出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医生说要戴眼镜矫正,但有些家长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让孩子戴眼镜,慢慢地,就让这些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孩子近物远物都看不清楚,失去了刺激眼睛正常发育的机会,最终成了弱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 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 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 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 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 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 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 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 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 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 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 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 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 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以及其分布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2020年12月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预后。   结果   在纳入的393例(464只眼)儿童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男性261例(312只眼),女性132例(152只眼),男女比例为1.98∶1。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57.8%,227例),其次为眼外伤(19.8%,78例)和近视(14.2%,56例)。婴幼儿期、学龄前期视网膜脱离主要的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比例分别81.8%(126例)、55.8%(43例);学龄期的主要原发疾病为眼部发育异常(35.8%,58例)、近视(30.2%,49例)和眼外伤(26.5%,4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类型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8%,184例),其中眼外伤(37.5%,69/184)和近视(30.4%,56/184)是其常见的两种原发疾病;其次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3.3%,170例),其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ER)占47.6%(81/170),为常见原发疾病;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最少见(9.9%,39例),其中Coats病占71.8%(28/39)为常见原发疾病。与牵拉性全视网膜脱离相比,孔源性全视网膜脱离的首次术后效果较佳(|Z|=3.026,P=0.002)。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见的位置为颞侧。原发疾病为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裂孔为视网膜撕裂孔,其次为锯齿缘离断;近视所导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裂孔最常见的位置为变性区的圆孔。   结论   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例高度角膜散光、且为混合散光患儿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均出现散光显著增加。结合患儿眼屈光性质、角膜地形图及像差分析,提出瞳孔直径改变带来的像差变化、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散光差异、睫状肌麻痹前后晶体散光的改变均可能导致睫状肌麻痹后散光增加。我们发现,对于高度角膜散光,尤其是混合散光的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不一定能精确反映患儿日常生活中的屈光状态。由于患儿需要的是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屈光矫正,因此,我们建议,不能直接采用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结果作为此类患儿的配镜处方,需结合角膜地形图,参考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复光结果制定最终的配镜处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眼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儿童弱视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就波前像差与弱视的关系及其在弱视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单眼散光弱视患儿对比敏感度(CS)视功能的受损特点。方法:对正常儿童组36例、单眼散光弱视组34例、单眼非散光弱视组33例,共103例,用静态F.A.C.T图表和计算机Gabor斑CS检查程序分别检查患儿对侧眼、弱视眼及90°和180°两主子午线方向上的对比敏感度。结果:①单眼散光弱视组和单眼非散光弱视组的对侧眼、弱视眼的CS值在所有空间频率均较正常组的CS降低(P〈0.05),表现为中、高空间频率区CS的明显受损(P〈0.01)。②单眼散光弱视组的弱视眼在90°和180°两主子午线方向上的对比敏感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弱视儿童的对侧眼不正常。用计算机Gabor斑检查可以了解弱视散光儿童不同子午线上的CS存在的差异,明确定位弱子午线,并可以针对子午线性弱视,进一步开展知觉学习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斑色素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异色闪烁光度仪对116例正常成年人右眼进行黄斑色素密度测量。从中选出黄斑色素密度值大于0.90和小于0.40的受试者,将他们分为高黄斑色素密度组和低黄斑色素密度组。采用二项迫选法测量游标视力。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游标视力,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的相关性。结果116例受试者右眼黄斑色素密度值为(0.64±0.30)logunit。高、低黄斑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值分别为(8.35±2.45)分弧和(11.53±3.56)分弧,两组游标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8)。经相关性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呈负相关(r=-0.401,P=0.028)。结论高黄癍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优于低密度组.且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值呈负相关,黄斑色素密度值越高,游标视力值越低,游标视力越好。欲进一步证实黄斑色素密度与视功能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董光静  刘陇黔  谭琦 《华西医学》2014,(7):1290-129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年平均增长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收集的103例7~18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06只眼)进行屈光度检查,并按照检查结果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戴镜半年以上复查,记录两次检查的差异。结果青少年近视患者男性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82±0.44)D,女性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9±0.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7~10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7±0.39)D,男性11~14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92±0.41)D,男性15~18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49±0.3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7~10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1.22±0.46)D,女性11~14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84±0.47)D,女性15~18岁组近视年平均增长(-0.61±0.6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女性的发展速度高于男性,年龄越小发展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黄醇脱氢酶(RDH)和视网膜G蛋白偶联受体(RGR)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小鼠中的表达特征。 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4周龄C57BL6/J小鼠100只(20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近视组,每组各50只(100只眼)。采用自制的遮光眼罩形觉剥夺小鼠的单眼视力,构建近视眼动物模型。右眼形觉剥夺4周后,采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小鼠的屈光度。采用手持数字显微镜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小鼠屈光度、眼轴长度、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采用±s表示。两组小鼠屈光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眼轴长度、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和对侧眼的屈光度分别为(-5.631±4.052)D和(4.231±2.828)D。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呈现出明显的近视漂移,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1,P<0.05)。对照组右眼和左眼的屈光度分别为(3.774±4.079)D和(4.171±4.425)D,两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4,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对侧眼及对照组眼轴分别为(3305.0±86.4)μm、(3221.0±90.0)μm及(3232.0±68.6)μm。遮盖眼眼轴最长,三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48,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32±0.162)、(2.611±0.258)及(3.876±0.576),均略低于对侧眼。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671,88.510,78.557;P<0.05)。近视组和对照组小鼠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趋势仅与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部分一致。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的相对灰度值低于对侧眼和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89,56.956,6.620;P<0.05)。 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刺激能升高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但其蛋白质相对灰度值改变不一致,近视眼小鼠视网膜的RDH5和RDH10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高,而RGR低。异常的视觉刺激可能抑制RDH的生成,影响视觉周期反应,促进近视眼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