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七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抗"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三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三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三七粉口服,上述治疗持续21 d,之后仅口服氯吡格雷。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PLT、APTT、PT、INR、FIB变化,21 d内进展型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90 d内卒中复发率。结果:对照组、三七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发生进展型卒中及卒中复发病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七组在出血事件发生率(皮肤黏膜出血)上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PLT、PT、INR、FI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延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七加"双抗"治疗可减少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降低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率,这可能与影响内源性凝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中西医临床路径的疾病谱覆盖情况。方法获取截止2019年5月国内已经颁布的中西医临床路径,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包括中西医路径名称、发布时间、关注疾病等,并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对临床路径涉及疾病进行标引和分类。对于中医临床路径,同时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中医病证编码对疾病进行标引和分类。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西医临床路径发布时间和疾病谱覆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7年共发布1 212个西医临床路径,依据ICD-10分类标准,覆盖疾病系统种类20类;2010—2018年共发布405个中医临床路径,涉及疾病种类18类,按照TCD代码对中医临床路径进行归类,共涉及7种疾病分科。已颁布的西医临床路径数量远高于中医临床路径,但在疾病种类覆盖方面存在交叉,存在部分中医临床路径并未发现关于同疾病的西医临床路径。结论整体中西医临床路径发布年份的时间节点较为一致,不存在中医临床路径远滞后于西医临床路径的问题。未来在制定路径病种选择时应结合中医优势病种、路径空白疾病领域以及当前路径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认识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在治疗及愈后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长久以来中医学者们以祖国医学独有的理论体系,对血管性痴呆有着独特的认识并在治疗上展现出较好的效果,显示其优势。因此就近年来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的研究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美君  刘志诚  孙志 《新中医》2014,46(1):138-14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针刺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温针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足三里(双侧)、中脘、气海加用温灸治疗。2组均治疗3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FBS、FINS、Homa-IR、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Homa-β、ISI、HDL-C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温针灸组FBS、FINS、ISI、Homa-IR、Homa-β的改善优于针刺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温针灸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且温针灸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等相关参数方面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6.
7.
妇人脏躁(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心神不宁、心慌、胸闷、悲伤欲哭、恍惚、怠倦等为多见症候。心主情志活动,七情出现问题皆与心有关,故为心病。七七肾气渐衰,天癸渐衰竭,冲任脉亏虚,精血不足,心脉空虚,血不养心,心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张文高教授在临证中指出妇人脏躁心悸的患者病位在心,与肝、肾密切相关,认为妇人脏躁心悸发生的根本是由于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其次,气血阴阳虚损也影响该病。文中通过在临床辨证诊治妇人脏躁心悸患者,并结合临床典型医案分析,总结并继承和掌握名老中医诊疗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混合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发生和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2019年期间,在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腹膜透析(PD)中心随访的PDAP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混合菌PDAP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结果,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混合菌PDAP发生和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814例次PDAP,分为混合菌PDAP组(79例次PDAP)和对照组(735例次PDAP)。与对照组相比,混合菌PDAP组老年人(>65岁)和难治性PDAP占比更高,第1天透出液白细胞计数更多,抗生素治疗天数更长(P<0.05)。混合菌PDAP组拔管和发生治疗失败(拔 管+PDAP相关性死亡)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972倍(OR=2.972,95% CI 1.634~5.407,P<0.001)和2.692倍(OR=2.692, 95%CI1.578~4.591,P<0.001)。老年人(>65岁)发生混合菌PDAP的风险是中青年人的1.937倍(OR=1.937,1.207~3.109,P=0.006);合并糖尿病(OR=5.554,95% CI 1.021~30.201,P=0.047)、致病菌类型为混合真菌(OR=343.687,95%CI 21.554~5480.144,P< 0.001)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OR=11.518,95% CI 1.632~81.310,P=0.014)分别可使混合菌PDAP患者治疗失败(拔管+PDAP相关性死亡)的风险增加4.554倍、342.687倍、10.518倍。结论 本地区近3年混合菌PDAP在整体PDAP中的占比较以往升高,混合菌感染是当次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是发生混合菌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与致病菌混合真菌感染或混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混合菌PDAP当次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的证据引用情况,为中医临床路径的制订/修订提供参考。方法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获取已公开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检索时限截至2019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使用Excel标准化表格提取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发布中医临床路径405个,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室,其中内科临床路径数量最多(133个)。405个路径均引用了证据,路径引用证据数量最大值为11个,最小值为1个,每个路径引用证据的中位数为3个。90%以上的路径在诊断和疗效评价部分均引用了证据,中、西医治疗部分引用证据的路径占比<75%,其它疗法及康复、护理部分引用证据的路径占比<2%。引用证据类型依次为标准指标(683次)、临床实践指南(488次)、教科书(236次)、共识意见、古籍和临床调研。89.25%的证据报告了发表时间,其中标准指标与路径发布时间间隔最久,在时间间隔大于15年的证据类型中标准指标占比最高(57.12%)。结论已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均基于证据制订,但不同部分内容证据引用率差异较大,部分中医临床路径未规范报告引用的证据,部分证据的时效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