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于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行姑息化疗的晚期肺鳞状细胞癌(IIIB和IV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FS)、吸烟史、疾病分级、呼吸量测定值及化疗方案等。肺气肿的严重程度由经过培训的胸部放射专家依据戈达德评分系统对CT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比较肺气肿患者与无肺气肿患者的一般特征,利用生存分析探讨CT肺气肿指数≥4与4患者的总生存期,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影响因素。结果 CT肺气肿指数的中位数为5(范围0-22)。高CT肺气肿指数(≥4)的患者其OS较得分4的患者更低(6.3 vs 13.7月,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CT肺气肿指数是低OS的显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风险比,(hazard ratio,HR)=2.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3.41;P=0.005,同时一线治疗无效(P=0.009)及无二线治疗(P=0.001)亦与OS显著相关。结论高CT肺气肿指数与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CNS-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诊断符合红斑狼疮病诊断标准的患者,12例均行脑部CT扫描,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弥漫性的低密度灶,脑萎缩6例,双侧尾状核钙化4例。结论:CT可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约为5%~10%,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国内外文献报道糖尿病可以改变肺结核的病变特点,致其有多变性^[1,2]。现将我院36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加深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影像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9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分别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和重建锁定钢板(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用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骨折复位评价基于Matta评分系统,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基于改良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骨折复位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创伤小、愈合快、易操作、固定牢靠、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各种CT征象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将84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分为良性组46例,恶性组38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CT扫描结果,并计算CT对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良、恶性组单发病灶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7.39%和57.89%;边缘清晰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3.04%和10.53%;密度均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30%和36.84%;有砂砾样钙化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5.22%和94.74%;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9.57%和84.21%;囊性病变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6.96%和2.63%;伴有颈淋巴结肿大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52.63%。CT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4.21%、89.13%、86.90%。结论 甲状腺病变中单发病灶、边缘模糊、有砂砾样钙化、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囊实性或实性病灶、伴有颈淋巴结肿大等CT征象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CT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为进一步为临床预防、诊断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自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MRI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超导型磁共振仪,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成像方法,扫描层厚4 mm,层间距1 mm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矢状位T1WI检查。结果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对象性别、年龄及TC、T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FIB均较健康对照组更高(P < 0.05),而HDL-C较健康对照组更低(P < 0.05)。观察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ox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根据MRI检查判定得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情况可分为无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50)和不稳定板块组(n=65),3组组间血清FFA、oxLDL-C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与血清FFA、oxLDL-C水平均具有正相关性(P < 0.05)。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比较。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结果85.1%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用做评价,可较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与SCA对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32/37)和95.1%(214/225)。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