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轻链(sFL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62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erum free light chain ratio,sFLCR)在MM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MM患者621例,其中sFLCR正常组(0.26≤sFLCR≤1.65)42例(6.8%),sFLCR低组(0.01sFLCR0.26或1.65sFLCR100)247例(39.8%),sFLCR高组(sFLCR≤0.01或sFLCR≥100)332例(53.4%)。sFLCR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患者初诊时血红蛋白降低,浆细胞比例、血肌酐、β_2微球蛋白(β_2-MG)均增高,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DSⅢ期、ISSⅢ期患者均增多(P均0.05)。预后生存比较中,sFLCR异常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较正常组患者缩短(58.7月vs未达到,P=0.043)。Cox预后风险回归示,sFLCR异常和细胞遗传学高危均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FLCR高组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中位OS时间41.6个月,较合并细胞遗传学标危组患者中位OS时间61.4个月缩短(P=0.015)。结论初诊时sFLCR异常的MM患者肿瘤负荷高、侵袭性强,其中伴有细胞遗传学高危的MM患者预后更差,sFLCR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 (54.67),女性34例(45.33%),年龄58.1±15.9岁,49.3%患者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8.67%)和咳嗽(70.67%)等。与重型患者比较,危重型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比例、入院时WBC计数、hsCRP、PCT、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ALT、CRE、LDH、cTnI、NT-proBNP等均较重症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WBC计数升高、hs-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NT-proBNP升高、cTnI升高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相关因素 (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8.165,95%CI 1.483,45.576,P=0.01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7.516,95%CI 2.568,21.998,P=0.006)和NT-proBNP 升高(OR=6.194,95%CI 1.305,29.404,P=0.022)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NT-proBNP升高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能为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造口负压吸引装置在合并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肛周皮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于大便失禁的危重病人,通过对肛门使用造口袋连接2根一次性引流管,将1根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进行间断或者持续负压吸引为吸引管,压力-20~-40 kPa,另1根定期用灌食空针抽取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为冲洗管,冲洗结束后用橡皮筋捆扎.结果25例发生大便失禁危重病人中,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使用最长15.6 d,最短3.3 d,平均6.7 d;除1例Ⅲ度肛周皮肤损伤病人死亡外,肛周皮肤损伤Ⅰ度和Ⅱ度共16例病人停用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时,皮肤均愈合、潮红消退;肛周皮肤完好8例病人无出现皮肤损伤.结论造口袋负压吸引装置能够避免大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保护肛周皮肤;加强危重病人观察,保证危重病人的安全,降低护理成本,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可以在ICU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2×3析因设计,用医用三通人为制造阻塞模型,记录不同顺应性微量注射泵泵用延长管在不同泵注速度下的阻塞报警延迟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泵用延长管在不同的泵注速度下均存在阻塞报警时间延迟,最短为(414.43±64.67)s,最长为(2770.16±420.20)S;泵速越慢,报警延迟时间越长(P〈0.05)。当泵速为5ml/h和10ml/h时,泵速相同使用软硬管的报警延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以2ml/h的速度泵注药物时,软管报警延迟时间较硬管长(P〈0.05)。结论护士要正确认识微量注射泵泵注阻塞报警延迟并及时干预处理,合理选择泵用延长管类型,合理调节微量注射泵泵注速度,减少各种阻塞导致的报警延迟,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肝脏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溶血象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趋势。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与免疫抑制剂可能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脏移植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肝脏移植后少见并发症之一,明确其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6.
应用超声监测内毒素休克新西兰兔肾血流,观察聚环氧乙烷 (PEO)对内毒素休克兔肾血流的影响和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 (NS)和溶于生理盐水的减阻剂组 (PEO),每组10只。每只兔静脉注射内毒素0.6 mg/kg造内毒素休克兔模型。待血压下降≥30%时开始复苏,NS组使用生理盐水复苏,5 ml/(h·kg),PEO组使用等剂量含20 ng/g PEO的生理盐水复苏。分别于休克前、休克期、复苏1 h后经超声观察肾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血查肾功能。试验全程监测心率和动脉血压。结果 两组兔各级肾动脉休克期流速明显低于休克前 (P<0.05),动脉搏动指数 (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复苏1 h后,NS组各级肾动脉血流流速下降,三级肾静脉流速减慢,PI、RI无明显降低;而PEO组肾段动脉及叶间动脉流速较休克前明显增快 (P<0.05),三级动脉PI、RI较之NS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肾功能指标:两组兔休克期BUN、Cr均升高,复苏1 h后PEO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NS组 (P<0.05)。结论 小剂量聚环氧乙烷能够有效增加感染性休克肾脏的血流灌注,对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所致的早期肾脏损害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药诱导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标危及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诱导化疗,按FISH检测结果及诱导后是否接受ASCT分为标危移植组、标危化疗组、高危移植组及高危化疗组4组,通过生存分析分别评价ASCT对标危及高危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经新药诱导后总缓解率为91.9 %(68/74),接近完全缓解(nCR)+ 完全缓解(CR)率为62.2 %(46/74)。FISH标危的患者与高危的患者诱导后缓解率分别为93.2 %(41/44)与86.7 %(26/30)(P=0.592),nCR+CR率分别为56.8 %(25/44)与70.0 %(21/30)(P=0.251)。FISH标危的患者中,接受移植的患者与接受化疗巩固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2和0.652),而FISH高危的患者中,接受移植的患者比接受化疗巩固的患者PFS延长19.7个月(P=0.028),OS延长12.5个月(P=0.542)。结论 在以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方案诱导后,ASCT对 FISH标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FS和OS均没有影响,但可使FISH高危患者的PFS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自身消化假说及探讨乌司他丁抗炎作用的机制以及肠道胰蛋白酶在休克以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腔麻醉后在十二指肠近端及回肠末端置入软管用于肠道灌洗,通过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复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 group)、肠道缺血再灌注但不灌洗肠道组(SMAO group)、肠道缺血再灌注且用生理盐水灌洗肠道组(SMAO+NS group)、肠道缺血再灌注且用乌司他丁灌洗肠道组(SMAO+UTI group)。对比各组大鼠的动脉血压,生存时间,肠液胰蛋白酶活性,肠道粘膜病理变化,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以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水平。结果:随着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的降低,乌司他丁灌洗组大鼠血中TNF-α、IL-1及PMN CD11b水平明显低于盐水灌洗组(P<0.05),且血流动力学明显优于盐水灌洗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抑制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发挥抗炎作用,胰酶对肠壁组织的自身消化作用可能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无创通气(NIV)辅助治疗急性重度哮喘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急性重度哮喘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6),接受常规治疗和加用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FEV1和氧合指数较前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中支气管舒张药吸入总量、ICU治疗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NIV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可加快急性重度哮喘发作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减少气管舒张吸入剂的需要量及缩短ICU和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以血或尿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表现,此类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神经功能异常为其中之一。本院收治1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合并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确诊为Bing-Neel综合征,给予美罗华600 mg d1+氟迷拉滨40 mg d2~4+环磷酰胺0.3 g d2~4(RFC方案)化疗,同时联合鞘内注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