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分析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胃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小儿消化科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例113例,分析其在临床症状、内镜下改变、病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各组患儿均有呕血或黑便症状,除1岁患儿组外,其余各组患儿还有上腹痛、头晕乏力及休克征的表现。≥1岁且3岁患儿组临床表现为呕血合并黑便高于≥3岁且6岁患儿组(χ2=4.07,P=0.044)和1岁患儿组(χ2=3.87,P=0.049),但与≥6岁且≤12岁患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P=0.082),其他症状,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检查显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出血性或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溃疡、返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食管狭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和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除≥6岁且≤12岁患儿组食管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明显低于≥1岁且3岁患儿组(χ2=5.64,P=0.018)外,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诱发因素的分析显示,≥1岁且3岁患儿组误服化学制剂的比例明显高于≥3岁且6岁患儿组(χ2=4.09,P=0.043),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比较,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苏皖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呈现如下特点:以呕血为首要临床表现;内镜下以糜烂性或出血性胃炎为首要病因;大部分患儿无明显诱因;内镜及药物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儿童药物性肝病进行分析,以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认识。方法询问药物性肝病患儿既往有无肝病史,分析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TORCH标志物、肝胆超声、角膜K-F环检查结果,了解治疗用药及转归情况。结果30例均有肝损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最高达到1000 U/L以上,其中8例肝大,3例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药物性肝病药物分别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18例(60.0%),对乙酰氨基酚4例(13.33%),红霉素、抗癫药物各3例(10.0%),更昔洛韦2例(6.67%)。结论药物引起儿童肝脏损害并不少见。应重视对儿童药物性肝病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I,IGF- I)、生长抑素(som atostatin,S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极期和恢复期血液中的变化 ;探讨 IGF- I、SS在 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正常对照组、HIE极期、恢复期血浆 SS的水平。(2 )用免疫放射分析 (IRMA)测定上述标本血清中 IGF- I的水平。 结果  (1) HIE极期、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 IGF- I、SS水平有显著差异 (F=78.7,P<0 .0 1;H=33.3,P<0 .0 1) ,HIE极期 IGF- I、SS水平下降 ,恢复期 IGF- I、SS水平升高。(2 ) HIE轻、中、重度组间 IGF- I、SS水平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F=3.38,P<0 .0 5 ;H=6 .46 ,P<0 .0 5 ) ,病情越重 ,IGF- I、SS水平越低。 结论  (1) HIE极期 IGF- I、SS水平下降 ,恢复期 IGF- I、SS水平升高 ,提示 IGF- I、SS在 HI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2 ) HIE时 IGF- I、SS水平下降程度与疾病轻重程度有关。IGF- I、SS检测对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可能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作为病情恢复与否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 (Neonatuljaundice)是临床上常见病症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表明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而上升[1] 。我们用中药茵栀黄注射液加苯巴比妥治疗该病 5 0例 ,与用传统方法 (苯巴比妥 +尼可刹米 +光疗 )治疗 30例进行对照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病案共 80例。男性 4 8例 ,女性 32例 ;胎龄为 37~ 4 2周的足月产新生儿 ;出生体重均在 2 5公斤以上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 ,对照组 30例。1 2 临床表现 婴儿皮肤黄染 ,母乳喂养 ,小便赤黄 ,…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培菲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方法 对 10 0例小儿厌食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的同时 ,加用培菲康治疗 ,与单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的 5 3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0 % ,对照组有效率 79 2 % ,经 χ2 检验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小儿厌食症治疗方面 ,用健脾和胃的中成药治疗的同时 ,加用培菲康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培菲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小儿厌食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的同时 ,加用培菲康治疗 ,与单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的53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 ,对照组有效率79.2% ,经χ2检验 ,P<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小儿厌食症治疗方面 ,用健脾和胃的中成药治疗的同时 ,加用培菲康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溃疡模型组、姜黄素组、奥美拉唑组.采用水浸-束缚(WRS)方法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检测各组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液pH值、壁细胞H+,K+-ATP酶活性和mRNA基因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溃疡模型组UI明显升高(P<0.01),胃液pH值明显下降(P<0.01),壁细胞H+,K+-ATP酶活性和mRNA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溃疡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UI明显下降(P<0.01),胃液pH值明显上升(P<0.01),壁细胞H+,K+-ATP酶活性和mRNA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1);姜黄素组与奥美拉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有效抑制胃溃疡模型大鼠胃壁细胞H+,K+-ATP酶活性和mRNA基因表达,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损伤,对胃溃疡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锌盐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 18例肝豆状核变性的儿童用锌盐口服即 1%硫酸锌糖浆每日 1~ 1.5ml/kg。治疗初期加用大剂量青霉胺每日 16~ 2 0mg/kg ,病情短期内改善后停用青霉胺 ,单用锌盐维持治疗 ,并随访 1~ 8年。结果  13例临床表现基本消失 ,3例好转 ,1例无变化 ,1例死亡。结论锌盐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安全可靠 ;在治疗初期加用大剂量青霉胺 ,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善病情 ,防止在锌剂起效前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9.
例1男,13岁,因黑便4d,呕血1d入院。有时解鲜红血便,便中带有血凝块。呕吐鲜红血性液体约1000ml。脉搏11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80/36mmHg(1mmHg=0.133kPa)。第1次胃镜显示:胃底和贲门部大量鲜血,未见溃疡。经内科各种治疗如:抑酸剂、凝血酶原、生长抑素等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患儿仍以600—1000ml/d继续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2RG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异性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IL2RG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包括外周血流行细胞仪检测、X染色体IL2RG基因分析及家系突变分析。结果:患儿生后出现重症肺炎、肠炎、脓毒症、鹅口疮等反复感染。流式细胞仪数据显示T细胞和NK细胞数量下降,B细胞总数升高。X染色体IL2RG基因分析发现c.664C>T (胞嘧啶>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 p.R222C(精氨酸>半胱氨酸)。家族谱系分析患儿的突变c.664C>T来源于母亲,符合X连锁隐形遗传病。结论:对反复感染患儿筛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进行基因分析及指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