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外真皮移植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硬膜外真皮移植能否防止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瘢痕粘连形成,保证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获随访的120例腰椎管狭窄证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A(45例)和对照组B(37例),分别进行硬膜外真皮移植,脂肪片覆盖及空白处理,随诊中对瘢痕粘连及远其疗效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硬膜外真皮移植术后硬膜囊平增矢,横径较术前差为-0.63mm和0.38mm,硬膜无受压,复发率5.3%,对照组A术后与术前硬膜囊平均矢,横径差为-0.32mm与0.16mm,硬膜稍受压,复发率11.1%,对照组B术后与术前硬膜囊平均矢,横径差为0.06mm与0.02mm,硬膜明显受压,复发率16.2%(P<0.01)。结论:硬膜外真皮移植能较有效地防止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瘢痕粘连,保证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孔侧路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08-2011-11,我科对3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患者实施了椎间孔侧路镜下髓核摘除微创手术。结果 YESS法穿刺15个间盘,TESSYS法穿刺19个间盘。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失访2例。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疗效MacNab评定:优17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2%。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具有更微创、效果良好、恢复快优点,掌握好病例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下肢多发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了解下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意义。方法 系统回顾1995—2002年间手术治疗的132例下肢多发性骨折,对283处骨折中239处行内固定治疗。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利弊。结果 132例中106例疗效优良,26例疗效差:截肢1例,术后感染5例,畸形愈合4例,延迟或不愈合8例,关节僵硬或强直6例,内固定物断裂1例,去内固定后再骨折1例。结论 下肢多发骨折早期有效的内固定治疗疗效明显并可减少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磁力导航髓内钉小切口微创治疗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力导航髓内钉小切口微创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对收治的3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了骨折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结果闭合复位成功12例,小切口开放复位20例,锁定钉远端一次性锁定30例,成功率93.8%。髌韧带内侧切口平均长度3.1 cm,骨折端切口平均长度2.6 cm。无感染及切开皮肤坏死病例。随访28例,平均随访6.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8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及髓内钉松动断裂。功能按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4%。结论磁力导航髓内钉小切口微创治疗胫骨干骨折锁钉定位准确,损伤小,疗效好,优于传统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借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根儿童尸体股骨标本,分别用三根三棱针、梅花针、接骨板内固定,然后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一)三点弯曲检测①前侧加力,三棱针刚度居中,残余变形最小。②外侧加力,三棱针刚度最小,残余变形居中。③外侧下压(40mm),三棱针残余变形最小。(二)扭转检测①三棱针外旋、内旋刚度及残余角居中。②外旋15度,三棱针残余角最小。结论通过三点弯曲和扭转生物力学实验证明,三棱针弹性好,可复性能最佳,抗扭转作用力最强。三根三棱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明显优于梅花针和接骨板。  相似文献   
6.
背景:复杂的关节内骨折二维成像不能准确反应损伤特点,依靠三维成像从三维空间清楚准确地观察骨折移位情况,从而能有效指导成功实施骨折内固定。 目的:观察三维C臂术中三维成像辅助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了骨折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三维C臂X光机扫描三维成像监视骨折复位及钢板螺钉位置。观察骨折复位、螺钉位置、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一次性解剖复位17例,再次复位6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再次调整螺钉位置12例。18例随访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参照Rasmussen评分, 优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提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三维成像监视能实时细微地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3个断层切面及立体三维重建了解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有效提高了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位置正确性,为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缺损发生后,骨的生理连续遭严重破坏,在利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时,必须有适合的载体,通过该载体将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它生长因子释放到骨质缺损部位,诱导新骨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包括无机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生物性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物,但各有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更有利十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诱骨活性.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左膝后内侧硬性包块伴反复疼痛2年,于1995年10月9日入院。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好,左膝后内侧于胶骨上端可触及一约5cm×4cm×3cm大小硬性肿块,局部压病,皮温皮色正常,关节活动好。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碱性闻酸酶,血沉均正常。X线示很骨上段卵圆形骨质破坏区呈们心性,周围硬化,无成骨及骨膜反应。左下肢动脉造影承:左胫骨上端肿瘤旁及内未见肿瘤血管植入,周围血管未见推移或受压,其肿瘤以骨质破坏区为中心向骨自腔内发展。入院后百天行左胜骨上端癌肿刮除加植骨术,术中见:左腔骨上端后内侧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年人行骨科手术后T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变化动态。方法 以60岁以上行骨科中大型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6个月内无创伤及手术史、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侧定实验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后第1、5、10、15天,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手术前空腹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创伤后实验组整体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均降低,且有从术后第1天至第15天逐渐向正常恢复的趋势。CD3值对照组为(64.5±8.9)%,实验组在术后第1、5、10、15天分别为(54.7±13.1)%、(57.8±10.7)%、(58.2±12.6)%和(59.3±11.2)%,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对照组为(39.6±7.1)%,实验组在术后第1天为(30.9±8.3)%,第5天为(34.8±7.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5天为(43.7±12.8)%高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D8、CD16、CD4/CD8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人在手术创伤后会出现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手术后5天内细胞免疫受抑制最为明显,术后第15天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辅助下对Ⅱ、Ⅲ型胫骨止点骨折进行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手术治疗27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首先处理合并损伤,然后通过关节镜观察应用探钩等对骨折进行复位,通过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确认后,再根据骨折移位和骨片大小选择空心钉螺钉或钢丝等固定。21例应用AO松质骨螺钉固定,5例采用钢丝固定,1例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术后按程序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骨折在3~4个月骨性愈合,23例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4例活动范围0°~100°,根据Rasmussen评分,26例病例为优良,1例为可,本组总评分为27±1。结论 在治疗胫骨止点Ⅱ、Ⅲ型骨折时,采用关节镜辅助下撬拨复位空心钉、钢丝等固定的手术,具有创伤小、可同时处理关节腔内的其他损伤等优势,可以获得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良好的近期疗效,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