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进行,被克隆的基因也日益增多,对基因的定位工作显得日益迫切,当前较常用的基因定位有:荧光原位杂交、放射杂交体、脉冲场电泳、染色体步移、定位克隆等,本文对这几种方法作了介绍,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阿片受体及其内源性肽配体可调节疼痛。在慢性疼痛过程中,强啡肽既表现出由阿片受体介导的镇疼性效应,又表现出由未知机制介导的促疼性效应,此二者效应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强啡肽的浓度,但其调节机制还不清楚。单纯的神经元研究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而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这一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drome,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引起的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疾病[1-4].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相似文献   
4.
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有生理意义的基因被成功克隆,对基因功能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基因功能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基因转导、反义技术、核酶、基因重组、染色体转导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流感样疾病的病原学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流感样疾病"的病原谱与抗菌药物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选取符合卫生部流感样疾病定义的发热门诊患者,留取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榆测,调查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呼吸道症状、肺外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析治疗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汇总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榆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退热时间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共入选"流感样疾病"患者476例,最终资料完整的454例纳入分析.除副流感嗜血杆菌外,流感病毒是最主要的致病原(197例,43.4%),其他病原体少见.45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 ±13)岁,男:女为1.1:1,1年内有流感疫苗接种史的24例(5.3%),接受抗菌约物治疗的288例(63.4%),无接受奥司他韦或金刚烷胺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患者.与流感病毒阴性组相比,流感病毒阳性组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咳嗽、咽痛和全身症状的比例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流感病毒阳性组表现为流感综合征(体温≥39℃,同时伴有咳嗽、咽痛、头痛或全身肌肉酸痛)的比例显著高于流感病毒阴性组.流感病毒阳性组197例中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32例(67.0%),抗菌药物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高于未用抗菌药物组;应用抗菌药物组的医疗费用比不用抗菌药物组约高1倍,但平均退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复诊率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是退热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49和1.014),但抗生素使用不影响退热时间.结论 在冬春季节北京地区"流感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对于单纯"流感样疾病",抗菌药物治疗不缩短病程,但费用却大大增加.因此,研究并制定流感样疾病诊断和治疗规范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而又最难治的恶性肿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造成诊断困难,因而寻找胶质瘤特异性生物标记的诊断变得更为重要.生物标记物是近些年来出现在医学研究领域上的热点,它作为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指标,反映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状态及进程.检测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预防、预后及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近些年来出现在血液、脑脊液、组织中用于神经胶质瘤诊断的生物标记的特性、检测方法及适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星形胶质细胞可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对其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后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对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疼痛新机制的发现将有助于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点的慢性疼痛治疗药物的研发。转录因子DREAM(Downstream Regulatory Element Antagonist Modulator)通过抑制强啡肽原(prodynorphin)基因的转录,影响神经递质:强啡肽(dynorphin)的释放,在疼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星形胶质细胞不能转录强啡肽原的基因,进而无强啡肽的表达及分泌。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合成强啡肽原mRNA,表达并向细胞外释放强啡肽。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合成DREAMmRNA,表达DREAM蛋白。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我们证实了DREAM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浆中的分布。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中的DREAM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分子量大约120kd,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另一种分子量大约35kd,主要存在于细胞浆。  相似文献   
8.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于2003年将PBL教学方法引入本科生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取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和在疼痛专题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对2004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的273名学生进行了神经生物学疼痛专题PBL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教师对PBL教学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和认可性,教学效果良好。实施LBL和PBL相结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为逐步推广和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PBL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脑缺氧缺血是卒中等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如何降低脑缺氧缺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神经元,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神经保护蛋白能在体内和体外发挥抗损伤作用,降低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功能丧失。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能合成和释放更多神经保护蛋白,这可能是机体的自我防御反应。了解神经保护蛋白有利于我们通过外源性途径提升神经保护蛋白的含量,加强其神经保护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保护受损神经元,治愈脑缺氧缺血性疾病的目的。本文综述了主要神经保护蛋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星形胶质细胞内脑保护性蛋白:14-3-3γ和脑红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损伤是中风的病理基础,90%以上的中风是由脑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细胞死亡而致。脑细胞在受损之后很难恢复,所以保护脑细胞使之在缺血缺氧时减轻或免于受到损伤,对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恢复大脑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