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8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蒽环类药物以其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该类药物产生心脏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该文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机理、诊疗及预防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球结膜微血栓的出现与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对AMI早期患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 ,根据球结膜微循环中有无微血栓分为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 ,同时测量常规体表心电图QTd、JTd ,对AMI符合静脉溶栓条件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结果AMI患者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明显高于无栓组(P=0.01)微血栓出现的数量与QTd、JTd呈明显正相关(r=0.46P<0.01)。溶栓治疗后微血栓减少或消失后QTd、JTd渐减小。结论微血栓可能是QTd、JTd增加的原因之一 ,改善微循环、消除微血栓能够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数月,出现夜间睡眠心绞痛的原因。方法12例老年OSAHS患者,PCI前有劳力性心绞痛,但无夜间心绞痛,PCI数月后出现夜间心绞痛。收集该12例患者PCI前后的冠脉Gensini积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氧饱和度(miniSaO2)、体位相关呼吸事件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12例PCI术后3~6个月出现夜间心绞痛。出现夜间心绞痛后即入院复查冠脉造影或CT,并行Gensini冠脉评分,与PCI时的冠脉Gensini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PCI数月后冠脉病变无进展。PCI后AHI高于PCI术前(P<0.01),且夜间miniSaO2较术前降低(P<0.05)。PCI数月后夜间仰卧、右侧卧位阻塞性及低通气事件均较术前增加(P<0.05),提示AHI的升高、OSAHS的加重与仰卧及右侧体位睡姿阻塞性事件增加有关。结论部分PCI术前无夜间心绞痛的老年冠心病OSAHS患者,PCI术后因避免左侧卧位而改变睡姿,夜间睡眠中以仰卧及右侧卧位为主,左侧卧位减少,特别是仰卧位更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使AHI增高,miniSaO2降低,OSAHS加重,成为PCI术后夜间心绞痛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吉  管占伟 《农垦医学》2011,33(4):332-333
笔者自2006年以来对顽固性面瘫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人,经各种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好转者,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排除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及外伤、肿瘤引起的面瘫。  相似文献   
5.
Livin是最近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在大多数正常成人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除胎盘),而在一些恶性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密切相关。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中的特征性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就近年来Livin对抗细胞凋亡机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在抗肿瘤治疗的成果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结直肠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在部分发达国家有所下降,如美国、日本、西班牙等^[1]。但在我国该病仍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并呈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增长的趋势。研究表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因素、饮食和不良的生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结肠黏膜的病变(非典型增生腺瘤等)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活血利水法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兔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用兔眼后节穿通伤加注入血浆法制备PVR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组、模型组、活血利水组、活血化瘀组、利水明目组PVR中的玻璃体腔增殖膜TGF-β1进行检测.结果 活血利水组增殖膜中TGF-β1的阳性表达低于模型组、活血化瘀组和利水明目组的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利水法能够降低PVR增殖膜中TGF-β1的阳性表达,抑制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PVR)增殖膜(ERM)中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及防治PVR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成年有色家兔随机抽取32只,造成外伤性PVR模型,随机分成活血利水组、活血化瘀组、利水明目组、模型组,另8只为空白组。连续灌胃30天后,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整合素β1表达在各组的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在活血利水组,ERM中整合素β1阳性程度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活血化瘀组与利水明目组也能降低整合素β1表达的阳性程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血利水组整合素β1阳性程度低于另两个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血利水治疗组整合素β1阳性程度略高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活血利水法是活血化瘀和利水明目两者作用的协同,能通过拮抗增殖膜中整合素β1表达的作用来抑制增殖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防治PVR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大量研究证实,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直接相关。血液净化治疗因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我院2006年12月~2010年9月行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的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