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国家教育、医疗行业需求及外部环境都提出了培养"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诉求,近年来"医+X"取得的发展为本科阶段设置相关专业提供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医学交叉学科发展现状,总结了现有的本科阶段"医+X"培养模式,论证了要从优化制度设计和聚焦交叉前沿两方面来为"医+X"新专业设置做好支撑,同时提出"医+X"新专业设置也要关注民生、师资、就业3个特征要素。 相似文献
2.
IL-21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介素-21(IL-21)是近年来被发现和关注的一个四螺旋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h细胞和NKT细胞分泌,与IL-2、IL-4和IL-15具有高度同源性。它的受体属于Ⅰ型细胞因子受体,由α链和γc链组成,广泛分布于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角质化细胞等细胞表面,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IL-21具有多效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21及其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来标记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从而研究其与免疫细胞结合的情况。方法:通过在原核表达的GRP78的C末端连接一个EGFP来显示跟踪该蛋白的表达,进而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该蛋白同小鼠脾脏免疫细胞结合的情况。结果:GRP-EGFP融合蛋白分子量为126kD,Western Blot证实该蛋白表达正确,并且表达GRP78-EGFP的BL21菌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与EGFP单体相比较,GRP78-EGFP主要与中性粒细胞相结合,其平均结合率为5.15%。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GRP78蛋白在原核中的表达具有天然构象并能发挥标记目的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anti-TNF rcMAb)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Th1、Th17、调节性T细胞影响.方法 50例经严格筛选的RA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40例),给予anti-TNF rcMAb(3 mg/kg)+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10例)单独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分别于0、2、6、14周给药,于0、18周分别观察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在相应观察点做ACR20、50、70评分.同时,对比外周血中Th1、Th1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相关转录因子T-bet、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C、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或Ridit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联合治疗组ACR20、50、70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尤其ACR20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71,P=0.000 94).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无显著变化[(0周(1.1±0.6)%;18周(1.1±0.3)%]、Th1细胞比例降低[0周(7.1±3.9)%;18周(4.2±2.8)%],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0周(91.5±0.8)%;18周(3.0±0.6)%,t=2.301,P=0.048];对照组Th1比例下降[0周(9.1±3.1)%;18周(5.8±2.6)%],调节性T细胞比例略升高[0周(1.2±0.6%);18周(2.2±0.6)%].2组Th17、Th1细胞的转录因子RORC、T-bet mRNA表达水平降低,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 anti-TNF rcMAb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RA患者疗效显著,可能通过影响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疫苗来研究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a'抗原决定簇主要肽段S-(124-147aa)插入到沙门氏菌外膜孔道蛋白OmpC第4 Loop区,并运用DsbA进行辅助二硫键形成,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中的B-1细胞产生HBsAb.结果:HBsAg的adr 'a'表位CTSPAQGTSMFPSCCCTKPSDGNC成功插入OmpC-HBsAg 'a'基因的588~659 bp之间,重组后的载体PCR鉴定和测序结果完全与设计相一致.IPTG诱导表达后,荧光显微镜显示3E7抗体能够识别BL21外膜表面的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用表达该蛋白的BL21直接免疫HBV转基因小鼠,能够产生HBsAb抗体.结论: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在原核中表达具有天然构象,以此蛋白为基础的疫苗能够打破HBV转基因小鼠对HBsAg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疫苗来研究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a’抗原决定簇主要肽段S-(124-147aa)插入到沙门氏菌外膜孔道蛋白OmpC第4 Loop区,并运用DsbA进行辅助二硫键形成,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中的B-1细胞产生HBsAb。结果:HBsAg的adr‘a’表位CTSPAQGTSMF-PSCCCTKPSDGNC成功插入OmpC-HBsAg‘a’基因的588~659 bp之间,重组后的载体PCR鉴定和测序结果完全与设计相一致。IPTG诱导表达后,荧光显微镜显示3E7抗体能够识别BL21外膜表面的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用表达该蛋白的BL21直接免疫HBV转基因小鼠,能够产生HBsAb抗体。结论:OmpC-HBsAg‘a’表位嵌合蛋白在原核中表达具有天然构象,以此蛋白为基础的疫苗能够打破HBV转基因小鼠对HBsAg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将国内外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模式进行分类比较,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课程的发展历程回顾和师生问卷分析,对各类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以"新医科"理念进行优化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未来发展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胆胃宁在小鼠胃粘膜保护作用中对Th17型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胆胃宁组。以无水乙醇灌胃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2 h后,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胆胃宁组以15mL/kg剂量灌胃治疗。每隔3 h后按以上方法重复灌胃,24 h后取胃黏膜组织的匀浆上清,用ELISA方法检测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1、IL-6的改变。结果:胃黏膜中IL-6浓度胆胃宁组为6.30±2.15pg/mL,生理盐水组为10.27±1.80pg/mL;IL-21浓度胆胃宁组为2.76±0.51pg/mL,生理盐水组为9.17±3.64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浓度胆胃宁组为14.52±3.30pg/mL,生理盐水组为30.49±3.5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黏膜组织匀浆上清中胆胃宁组的IL-17和IL-21细胞因子浓度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胆胃宁在胃粘膜保护作用中具有下调Th17型细胞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新冠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线上教学,不少医学院校结合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线上PBL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比较三种在线PBL教学法,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对在线PBL教学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给予启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