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Ⅱ)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的FⅡ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3′端非翻译区(3′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FⅡ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103名健康献血作对照。结果 先证表型诊断为凝血酶原缺乏症(Ⅰ型);FⅡ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献报道的FⅡ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2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A601G。家系分析表明先证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均为A601G杂合子。结论 纯合错义突变A601G引起的Glu29→Gly是导致该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Lepore病(Hb Lepore)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法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H8.7、PH6.2)及Hb肽链分析法检测此病,用皮质激素等治疗,同时给予切脾。结果 病人获得缓解。结论 Hb Lepore是一种在亚太地区罕见、临床表现较重的特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血红蛋白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人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ER(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其中6390T→C(Phe40Cys),9482G→T(Argl52Leu),和11487.9delC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除一种缺失突变外,其余均为点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Thr359Met和Arg304Trp突变分别在4个及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2例Thr359Met纯合突变(FⅦ:C分别为2%和3%)及1例Argl52Leu、11487-9delC及Arg304Trp复合杂合突变(FⅦ:C为1%)临床表型为重型;2例双重杂合突变(His348Gln和Thr359Met,Agr304Trp和Arg30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FⅦ:C分别为3.4%和10%)。4例杂合突变(Phe40Cys伴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Thr359Met、Arg152Gln、-55C→T)FⅦ:C分别为1%、3.0%、1%、5.5%,临床表型为中型或轻型;1例-323P0/P10、73G→A及Arg353Gln复合杂合多态性(FⅦ:C为1%)的临床表型为轻型。结论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8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3种为新突变。中国汉族人中存在导致FⅦ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纯合及双杂合FⅦ基因突变FⅦ:C较低,临床出血常较重;特定的杂合突变可有临床出血倾向,FⅦ基因突变与FⅦ:C及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Ⅱ型糖尿病血浆PAI-1、t-PA检测的意义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分组(伴血管病变组、胰岛素抵抗组、胰岛素抵抗伴血管病变组、Ⅱ型糖尿病组)检测PAI-1、t-PA抗原及活性,并计算抗原比和活性比,以评价各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PAI-1及t-PA抗原,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PAl-1、t-PA活性。结果:189例标本总体患病组及分组后各组的PAI-1活性、t-PA活性及t-PA活性/PAI-1活性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间除t-PA抗原,其余检测显示胰岛素抵抗组、胰岛素抵抗组伴血管病变组与Ⅱ型糖尿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上述检测指标中t-PA活性、PAI-1活性反映血管病变的发生较敏感,t PA/PAI-1的活性比值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尿病(DM)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EIA)竞争法分别对21名正常分店健康人和50例2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病人的血浆11-去氢-血栓烷B2(11-dehydro-thromboxane B2,11-DH-TXB2)及11-β-前列腺素F2α(11-β-prostaglandin F2α)的浓度进行检测,分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DM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浆11-DH-TXB2浓度显增高(P<0.01),按临床表现将病人分组后,各组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有胰岛素抵抗病人的11-DH-TXB2浓度较无胰岛素抵抗病人有明显升高(P<0.01),而测得的11-β-PGF2α,血浆浓度在正常对照组与病人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M病人体内血小板高度活化,且与DM合并胰岛素抵抗及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11-DH-TXB2可作为检测DM病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可靠指标。11-β-PGF2α,血浆浓度在DM病人体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对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介素 6(IL 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除涉及感染、炎症等急性期反应外 ,对T、B细胞的发育、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均有很重要的作用[1] 。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IL 6水平增高被发现后 ,又发现IL 6血浆水平增高还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并且与DIC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脑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Ⅻ对纤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血栓和(或)脑腔隙性梗死(脑腔梗)患中凝血子因子Ⅻ(FⅫ)对纤溶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脑血栓患血浆FⅫ:Ag、FⅫα、βFⅫa水平,FⅫ:C和其他纤溶性性;利用MOFA技术筛选是否存在已知常见的FⅫ基因点突变。结果107例脑血栓患中,有22例呈FⅫ:C下降,类似FⅫCRM^+表现,PLG:A、α2AP:升高和D-二聚体(D-D)水平降低的同时,FⅫa和βFⅫ:C下降,类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较低,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可达20%至30%口。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是对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作为上海唯一的医学检验本科院系。也将创新创业纳入了培养计划之中.为更好地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以我院检验系2009、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 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与本科阶段的学业情况,探讨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潜力与高考成绩的关系.方法 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314名上海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回归统计对其高考成绩和本科各阶段(医学前期课程、医学基础期课程与临床期课程)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生的本科学业成绩与高考总成绩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高考中的英语和语文两科成绩则与临床医学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结论 高考总成绩对医学本科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高考英语和语文成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课程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