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5篇 |
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47篇 |
临床医学 | 293篇 |
内科学 | 50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38篇 |
外科学 | 50篇 |
综合类 | 413篇 |
预防医学 | 97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14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55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止血方法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干预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加压弹力绷带组)42例和B组(桡动脉充气止血器组)42例,对两组均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将两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止血时间及干预前后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均轻于A组,止血时间短于A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对护理满意率为100.00%.结论:桡动脉充气止血器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止血中的效果相对较好,辅以针对性护理更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联合热敏灸对肝硬化腹水并顽固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并顽固性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加中药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观察2组患者腹泻、腹水及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改善情况。【结果】(1)腹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2)腹水疗效:经彩超检查,治疗后2组的肝硬化腹水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肝功能作用:治疗后,2组TBIL、ALT、AST、ALB、PA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腹泻治愈患者中复发5例,治疗组无复发病例。【结论】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联合热敏灸对肝硬化腹水并顽固性腹泻患者疗效显著,具有止泻迅速、应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并且有加速腹水消退、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超声检查在不典型乳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64例不典型乳腺癌病例,术前均做过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术前诊断为乳腺癌者33例,诊断符合率为51.56%,其中10例影像学表现为单纯微钙化;超声检查术前诊断为乳腺癌者26例,诊断符合率40.62%;联合超声检查,经综合分析,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21例,使诊断准确率达88.89%。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对不典型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5.
7.
8.
近年来,有些期刊对大剂量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有所报道。1995~1996年观察18例心脏骤停患者,均在肾上腺素常规剂量应用无效情况下改用大剂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