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肾炎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狼疮肾炎 (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主要死因之一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狼疮肾炎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CYP)具有严重的副作用 ,如骨髓抑制、肝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等 ,病人耐受性差 ,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寻求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LN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霉酚酸酯 (MMF ,商品名骁悉 )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免疫抑制剂 ,已广泛用于狼疮肾炎的治疗。本文作者对 48例LN患者分MMF和CYP组 ,就MMF和CYP治疗LN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48例LN患者均为本科住院病例 ,诊断均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 相似文献
2.
3.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关节病,多累及膝、髋、腰椎等负重关节,其病理特征是关节软骨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破坏,并在关节边缘形成代偿性骨赘.近年来研究发现是在力学与生物学的共同作用下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三者合成与降解失衡所致[1].正常关节软骨细胞之间保持一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合成和降解动态的平衡,包括周围的Ⅱ型胶原纤维和大量有抑制作用的水合聚集蛋白多糖,使正常的软骨作为一个自然的"减震器"和承受压力负荷,但骨关节炎患者受损的关节软骨细胞的这种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4.
白芍总苷、甲氨喋呤及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5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以类固醇抗炎药(NSAID)和慢作用抗风湿药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芍总苷(TGP)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同时具有保肝作用[2],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作者比较了TGP、甲氨喋呤和雷公藤对RA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IL-1、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10、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或P〈0.01);并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01);而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及X线分级无关。30例JIA患者血清中IL-10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并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无相关关系。结论:JIA患者血清中IL-1、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与JIA分型无关。IL-10可能是一种抑炎因子,有抑制关节骨质破坏的作用,针对IL-10的基因及受体治疗可作为控制关节炎症的保护性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IL-1、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10、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IL-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或P<0.01);并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01);而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及X线分级无关。30例JIA患者血清中IL-10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并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无相关关系。结论:JIA患者血清中IL-1、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与JIA分型无关。IL-10可能是一种抑炎因子,有抑制关节骨质破坏的作用,针对IL-10的基因及受体治疗可作为控制关节炎症的保护性手段。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进行性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丧失,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边缘骨赘形成,常伴有继发性滑膜炎,由此引起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畸形及功能障碍,其中关节疼痛为最突出的症状.OA疼痛为慢性痛[1],常持续3~6个月,初期疼痛昼轻夜重,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呈轻度至中度间歇性疼痛,最后发展成为持续性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30 g,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成8组(n=6):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穿线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鞘内注射PBS 50μl,M1~4组分别鞘内注射0.01、0.03、0.05、0.10 mmol/L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MSO 50μl,MG组鞘内注射0.05 mmol/L MSO 50μl,15 min后鞘内注射0.25 mmol/L氨酰胺50μl.于结扎前1周(T0)、结扎后1周(T1)、注射MSO后15、30、45、60 min(T2~5)时测定机械痛阈,最后1次测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6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及共表达(GFAP/GS)情况.结果 与NP组和MG组相比,S组CP组T1~5时、M3,4组T2~4时机械痛阈升高,S组、C组和M3组脊髓背角GFAP、GS和GFAP/GS表达下调(P<0.05);MG组和NP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PE)的意义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方法:术前经彩色超声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32例,经股静脉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静脉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平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结果:本组32例VCF均成功释放,无滤器放置术相关死亡发生。术后无动静脉瘘形成,无穿孔、脱落、移位。滤器释放不全1例,经3个月后复查完全打开;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1例,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1例,为滤器放置术后2个月,停用华法林,给予尿激酶溶栓、肝素钠抗凝治疗,继续口服华法林后血栓消失。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随访期间无PE发生,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发生,无滤器相关死亡。结论: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有效地预防PE。严格掌握VCF的指征,术前行彩超和术中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和滤器放置通路的情况;术中操作要点的实施,以及术后严格的抗凝治疗,是确保放置成功、有效预防PE、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兔真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初步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为生物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种子细胞及成熟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 以新生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机械法直接分离得到真皮组织,采用酶消化法获取细胞,利用干细胞贴壁黏附生长的特性获取高克隆细胞群,并进行传代筛选.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成骨诱导检测其分化潜能,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原代培养的兔真皮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形态均一.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体外培养3 d时DNA合成前期细胞(G1期)为55.8%,DNA合成期细胞(S期)为34.6%.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表面波形蛋白(vimentin)、CD34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Ⅷ因子和巢蛋白(nestin)表达阴性.结论 新生新西兰大白兔真皮组织中存在多能干细胞,该细胞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