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探索更加简易可靠的血管顺应性测量新方法和利用血管顺应性推断动脉血管结构病变的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频二维超声技术,直接测量87例受检对象的颈动脉内径变化,计算出在逻辑上可能与血管顺应性相关的指标ΔD、A1、A2、A3及A4,并与基于物理学定义推导的经典顺应性计算公式所得值比较。结果:ΔD、A1、A2、A3及A4与血管顺应性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管顺应性风险因子年龄和脉压呈负相关,P<0.01。按照颈动脉内径变化与脉压(PP)比值,即A3=(Ds-Dd)/PP(单位:mm/mmHg),将研究对象分为高(A3≥0.014),中(A3=0.008-0.014)和低顺应性组(A3<0.008),3组相互之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单位压力下血管直径的变化A3,能够有效地反映血管顺应性大小,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反映血管顺应性的新指标。②颈动脉血管顺应性与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呈负相关,故基于血管顺应性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上清液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HO-1腺病毒或对照GFP腺病毒转染MSCs,Westernblot检测HO-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O-1-MSCs、GFP-MSCs、MSCs的凋亡;ELISA和RT-PCR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O-1-MSCs细胞因子的分泌。收集HO-1-MSCs、GFP—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培养上清液,于结扎冠状动脉1h后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区边缘,注射ControlMedium为对照组。注射4d后检测心功能变化,4周后取梗死区边缘心肌行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HO-1转染的MSCs可以稳定高效地表达HO-1蛋白(P=O-01),HO-1-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凋亡率显著低于GFP-MSCs和MSCs(P=0-01),且其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GF、bFGF、TGF—β、VEGF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2);注射4d后发现HO-1-MSCs上清液治疗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4周后HO-I-MSCs上清液治疗组胶原面积明显减少(P〈0-01),且梗死区微血管数量也增加。结论HO-1-MSCs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减少胶原沉积以及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心功能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