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伯氏鼠疟模型筛选了17个2,4-二氨基-6-取代氨基磺酰喹唑啉类化合物。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Ⅰ4,Ⅰ5,Ⅰ10,Ⅰ11和Ⅰ12口服有较好抗疟作用,对正常敏感株(N)的SD50为0.43~2.4mg/kg×4d,高度抗氯喹株(RC)为0.19~0.42mg/kg×4d,(NK65)株为7.2~100mg/kg×4d,抗磺胺株(ORA)为11~76 mg/kg×4d。上述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RC)株的疗效显著优于(N)株,但对(NK65)株的疗效较差,与磺胺类药物有轻度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2.
自1976年Trager等首次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之后,我国高敏新等也相继报道培养成功。这一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筛选抗疟药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国内已采用这一模型测定了恶性疟原虫FC-Cl株对氯喹、青蒿素等药物的敏感性。但对其它常用抗疟药如乙氨嘧啶、奎宁、伯喹等的敏感性测定尚未见报道。我们参照管惟滨法进行了这一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虫株 FCC-1株系1077年自海南岛一恶性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使用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对同一株恶性疟原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比较各血型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结果表明4种血型的红细胞均对恶性疟原虫敏感。在培养的第7天(D_6)以B型血的原虫感染率较高,O型血感染率较低,两者差别显著:A型和AB型居B型和O型之间。混合血和频繁改变血型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不同pH的营养液对恶性疟原虫Fcc-1株生长的影响。原虫生长的最适pH是7.23~7.31。营养液pH在6.93以下和7.55以上培养至96 h原虫基本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以伯氏鼠疟原虫正常株红内期无性体感染小鼠为模型,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的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所进行的疗效和杀虫速度实验结果。发ED_(90)比较疗效,青蒿素水悬剂口服疗效较低,改为水悬剂、油悬剂肌注,效价分别提高2.5和12倍;其衍生物蒿甲醚油溶剂肌注、青蒿琥酯(钠盐)水溶液肌注、静注,效价分别提高52、15和8倍。其中蒿甲醚效价最高。以疟原虫下降回归系数(b)比较杀虫速度,青蒿琥酯的杀虫速度最快。上述结果表明,青蒿素在改变给药途径、剂型及化学结构改变为蒿甲醚、青蒿琥酯后,抗疟活性显著提高。提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有进一步研究改进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6个4-甲基-5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1-甲基-4-氨基丁氨基)喹啉(Ⅲ)的合成。除Ⅲ3外,所有化合物对鼠疟P.berghei的抑制性治疗作用和对鼠疟P.yoelii的病因性预防作用均优干伯喹,其中以Ⅲ1最强。Ⅲ1口服治疗作用的SD50和SD90分别为0.65 mg/kg和1.60 mg/kg,口服预防作用的最小有效剂量(MED)和最小完全有效剂量(MFAD)分别为2.5mg/kg和5.0 mg/kg。对这类化合物的根治作用和毒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甲唑醇”是我院于1970年设计合成,用以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口服新药。其化学名为1-(2’-羟乙基)-2-甲基咪唑盐酸盐。化学性质稳定,生产工艺简单。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甲唑醇”的抗钩端螺旋体作用较强,毒性不大。该药经胃肠道吸收较快。排泄也快,主要由尿排出。其组织分布以肝肾为主,脑组织含量较低。该药在动物体内可能以碱基原型为主。 “甲唑醇”的临床试用,治疗钩端螺旋体患者281例,治愈率为94.31%。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副作用亦轻。我们认为“甲唑醇”的抗钩端螺旋体作用较强,也较安全,口服方便,适合疫区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海南岛某疟疾流行地区的352例疟疾病人的血型分布,它与本地区811名正常人的血型分布有差异。在正常人群中,O型血较高,但在疟疾病人中,B型血较高,特别在间日疟病人中B型血明显高于其它各型。作者认为,此结果在流行病学上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许多地区,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高效、速效、低毒与氯喹无交叉抗药性的新药。Schmidt报道将2-二乙胺甲基-4-特丁基-6-苯基苯酚(Ⅰ_a)中的二乙胺基改为特丁胺基,同时于6-苯基的对位引入氯原子,即化合物(Ⅰ_a),对多种  相似文献   
10.
自1964年开始,Yoeli、Most等陆续报导了伯氏鼠疟原虫—斯氏按蚊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工作系统资料。1965年Landau等发现了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因其具有对蚊虫感染率高、感染度强;潜隐体大、发育繁殖快;孢子体发育受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