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397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男女患者及不同性别中≤ 40岁和>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397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64例、女333例(男女比例为1:5.2),发病年龄为2~67岁。>40岁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于女性[17例(26.6%)vs 53例(15.9%),χ2=4.190,P=0.041]。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首发症状以高血压最多见[31.2%(20/64)vs 16.5%(55/333),χ2=7.605,P<0.01],而以头晕、头痛或晕厥起病者较少[28.1%(18/64)vs 46.5%(155/333),χ2=7.409,P<0.01]。病程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常出现高血压[70.3%(45/64)vs 56.8%(189/333),χ2=4.076,P<0.05],较少发生脉搏减弱或消失[51.6%(33/64)vs 76.0%(253/333),χ2=15.885,P<0.01];男性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较>40岁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78.7%(37/47)vs 47.1%(8/17),χ2=5.997,P<0.05],而脉搏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较低[40.4%(19/47)vs 82.4%(14/17),χ2=8.787,P<0.01]。男性患者并发动脉瘤形成、主动脉瓣反流的比例较女性患者更高[39.1%(25/64)vs 17.4%(58/333)、23.4%(15/64)vs 10.8%(36/333),χ2=15.210、7.644,P均< 0.01]。男女患者及各年龄亚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血管受累及临床分型方面,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常见肾动脉受累和Ⅳ型[54.7%(35/64)vs 32.7%(109/333)、32.8%(21/64)vs 18.9%(63/333),χ2=11.194、6.212,P均< 0.05],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37.5%(24/64)vs 64.3%(214/333)、37.5%(24/64)vs 56.5%(188/333)、21.9%(14/64)vs 42.3%(141/333),χ2=16.016、8.416、9.449,P均<0.01];男性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较> 40岁者更常见Ⅳ型[44.7%(21/47)vs 0(0/17),χ2=11.305,P<0.01],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29.8%(14/47)vs 58.8%(10/17),25.5%(12/47)vs 70.6%(12/17),14.9%(7/47)vs 41.2%(7/17),χ2=4.491、10.814、5.046,P均<0.05]。结论 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发病晚于女性,男性患者尤其发病年龄≤ 40岁的患者以高血压和肾动脉受累(Ⅳ型)多见,女性和发病年龄>40岁的男性患者常见脉搏减弱或消失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Ⅰ型),并发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轻型脑梗死住院患者117例,均为发病4.5 h,且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117例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64例)和非静脉溶栓组(53例)。(1)记录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差异。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一般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烟酒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起病至溶栓时间、致残性卒中症状等。(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包括NIHSS评分和(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记录治疗后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男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烟酒史)、致残性卒中症状以及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静脉溶栓组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为75~260 min,中位时间为161.5(129.5,185.0) min。(2)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9/10,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81.5%(44/54),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非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8/12,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65.9%(27/41),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非静脉溶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53/64)比66.0%(35/53),χ~2=4.376,P=0.036]。(3)静脉溶栓组在治疗期间出现脑出血转化2例,其他部位出血而中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溶栓后桥接脑血管取栓术并发颅内未出血致死1例;非静脉溶栓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及病死率事件,两组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静脉溶栓组有3例患者在溶栓后出现症状加重,行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其中2例患者溶栓前均评估为非致残性卒中,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住院期间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非静脉溶栓组中择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置入术者各1例。两组患者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颅外大血管发生率及总狭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无论伴或不伴致残性卒中症状,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