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临床规律与特点,为进一步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0例阿司匹林诱发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经过我院精心治疗和护理后,20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症状得以缓解,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R)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确保患者症状迅速、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2.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ATP7B基因能否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高铜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lson病模型LEC大鼠的MSCs;构建含有ATP7B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WPT-ATP7B及对照慢病毒载体pWPT-GFP并转染MSCs,获得表达ATP7B基因的MSCsATP7B 细胞及对照组MSCsGFP细胞?利用细胞免疫荧光?Real-time PCR?Western blot长期监测ATP7B基因表达;并以HepG2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利用SRB法监测给予不同浓度铜离子处理的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MSCs CD90?CD29表达阳性,CD45?CD11b表达阴性;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显示MSCsATP7B细胞的ATP7B基因能够长期稳定表达;SRB结果显示,高铜环境中MSCsATP7B细胞的生存能力显著高于MSCsGFP细胞及HepG2(P < 0.05)?结论:ATP7B基因修正的LEC大鼠MSCs可有效对抗铜蓄积损害,为Wilson 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癌症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毋庸置疑.为了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将肿瘤的发生机制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的基本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活性、凋亡能力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原因都与细胞内发生的异常甲基化反应有关.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DNA甲基化明显不同,有着广泛低甲基化伴局部高甲基化的特点.为明确异常甲基化反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特就肿瘤组织中发生的异常甲基化反应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存在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 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其技术难点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拟行LCBD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合并上腹部手术史,分为A、B两组(即无上腹部手术史为A组,有上腹部手术史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总结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BDE的技术难点及心得体会。结果入选A组患者13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n=130),入选B组(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共27例。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疗效的相关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胃管留置比例、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术式、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评分、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胆道结石残留率、非计划再手术比例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入选B组的患者,4例发生中转,手术成功率为85.19%(23/27),所有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都未出现大出血、感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存在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LCBDE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技术难点是手术入路的建立、腹腔粘连的分离以及胆管切开,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重视术中精细操作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可以保证此类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肝内胆管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复杂.从细胞层面来分析,目前已被发现可能的来源有胆管上皮细胞、肝干细胞、肝细胞.从大体类型来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肿块型、管壁浸润型、腔内型.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肝内胆管癌不仅形态学上有差异,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差异也较大.因此,为探求肝内胆管癌的大体类型与细胞来源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清楚其相关发生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笔者特就两者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肝脏纤维化是肝脏内一系列纤维组织增生的病理反应,肝纤维化可能导致肝切除后出现肝脏再生不足或未再生。本研究探讨肝纤维化动物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对肝功能及肝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用腹膜内注射CCl4方法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后,将其中32只行70%肝切除手术,并分别在术后第1、3、5、7天,每个时间点取8只大鼠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肝组织TGF-β和Smad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另外8只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此外,以相同的造模方法,观察TGF-β/Smad通路抑制剂(术前腹膜内注射GW788388)对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功能与肝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部分肝切除术组大鼠术后第1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此后随时间逐渐降低(均P<0.05);肝组织TGF-β和Smad的m RNA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均P<0.05),而后降低,并在术后第7天降低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肝切除术前注射GW788388的大鼠与单纯行肝切除术的大鼠比较,AST和ALT水平升高更为明显,且肝组织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与干细胞标志物LGR5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TGF-β/Smad信号在通路在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保护肝功能、促进肝再生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该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及干细胞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