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感染血管内皮细胞致多糖包被(glycocalyx,GCX)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HTNV感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在感染不同时间段,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GCX组分(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可溶性CD138和磷酯酰肌醇聚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聚糖中核心蛋白(CD138、磷酯酰肌醇聚糖和CD44)及相关分解酶(乙酰肝素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糖蛋白的分布情况,跨内皮电阻检测细胞通透性变化。结果HTNV感染HUVECs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释放至细胞上清液中的粘多糖成分(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逐渐增多。与其相连的核心蛋白在细胞中表达亦逐渐增多,其中CD138和磷酯酰肌醇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在48 h和72 h分别上调3.68倍和2.47倍(P均<0.05),蛋白表达水平也出现上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TNV感染后细胞上糖蛋白表达减少。同时,乙酰肝素酶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mRNA表达水平出现上升,在48 h和24 h分别上调2.23倍和2.76倍(P均<0.05)。跨内皮电阻检测结果显示,弹性蛋白酶抑制剂(1μM)预处理后跨内皮电阻值上升。结论HTNV感染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GCX损伤,通过上调或活化某些脱落酶,酶解GCX,致屏障结构破坏和通透性增加,为阐明HTNV感染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腺病毒55型(HAdV55型)肺炎成年患者的临床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2018年5月某院收治的132例成人HAdV55型感染患者,包括38例肺炎患者(肺炎组)和9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上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肺炎(31例)、上感患者(38例)及健康对照(1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动态观察肺炎(5例)和上感患者(3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与上感组比较,肺炎组患者咳痰比例更高,发热日数和住院时间更长,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升高(均P<0.05),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主要集中于右肺(21/38,55.3%)。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表明,肺炎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与上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分析显示,5例肺炎患者病程第3天CD3+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后逐渐升高,第18天恢复正常。结论 HAdV55型成人肺炎患者咳痰较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右肺容易受累,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3.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抑制等有关, 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结构异常和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其他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对诊断该病也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光动力、冷冻、激光等。本文对日光性角化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增生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OCM-1细胞,采用25、50、100、200、400 μmol/L IN对OCM-1细胞进行干预,应用四氮唑化合物(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N对OCM-1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侵袭实验检测IN对OCM-1细胞侵袭力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对OCM-1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免疫荧光化学检测OCM-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N对OCM 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IN对OCM 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MTT: 24 h:F=19.642,P<0.01;48 h:F=136.597,P<0.01;72 h:F=582.543,P<0.01;侵袭实验:F=54.225,P<0.01)。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VEGF、survivin 2种因子在OCM-1细胞内均呈阳性表达且多数表达于细胞胞浆内;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200、400 μmol/L 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 mRNA的表达(F=16.679,P<0.01),但对细胞内VEGF mRNA的表达无抑制作用。ELISA法测出未用药组、100、400 μmol/L IN作用OCM-1细胞24 h后,细胞内survivin的浓度分别为(787.33±47.37)、(257.00±26.21)、(123.33±8.02) pg/ml;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了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但对VEGF的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 IN能够抑制OCM-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OCM-1细胞内survivin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 DNA和HBV特异P蛋白由核壳包裹成为核心颗粒,再由脂蛋白外膜包裹成完整的病毒颗粒。HCV是黄病毒科病毒,为单股正链RNA。HBV和HCV均由肠道外途径传播,2种病毒常可由相同途径发生感染。归纳了HBV/HCV重叠感染的发病机制、与隐匿性HBV感染和肝细胞癌以及器官移植、HBV疫苗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重叠感染的治疗。指出存在于患者体内的HBV和HCV在病毒学方面相互干扰,在病变方面相互叠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共用γ链细胞因子对CHB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8例。抽取两组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分别给予γ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7、IL-15、IL-21和人抗CD3/CD28刺激,未刺激孔作为阴性对照。培养4 d后,用单克隆抗体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与未刺激组相比,TIM-3在CD8+T细胞上表达如下:人抗CD3/CD28和IL-2、IL-15、IL-7刺激组显著升高,分别为(9.629±9.916)%,P=0.000 1;(3.817±2.694)%,P=0.000 6;(5.772±4.732)%,P=0.005 4;(3.560±2.045)%,P=0.030 2。IL-21刺激组表达虽有所增加,为(2.503±2.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1。结论人抗CD3/CD28、γ链细胞因子中的IL-2、IL-7和IL-15都能够有效上调TIM-3在CHB患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它们不仅可以下调TIM-3的表达,而且可能会增强CHB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坦病毒主要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两种人类疾病,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毛细血管广泛损伤,通透性升高。汉坦病毒感染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不仅与“外周破坏增加”有关,而且还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和功能障碍”有关。尽管汉坦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主要围绕血小板减少相关的两种机制展开讨论,旨在阐明汉坦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为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药物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感染EA.hy926细胞诱导抗病毒固有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为建立HTNV感染的细胞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将HTNV感染EA.hy926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于不同感染时间段,检测EA.hy926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及抗病毒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HTNV感染EA.hy926细胞后,随着感染时间的持续,核蛋白mRNA相对表达倍数显著上调,且不同感染时间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HTNV感染EA.hy926后,Toll样受体3、RIG-I和MDA5模式识别受体mRNA相对表达倍数均显著上调(P均<0.05),IL-6、IL-10、IFN-β和CCL5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倍数均显著上调(P均<0.05),ISG15、MxA、OAS1、IFITM1和IFITM3抗病毒相关分子mRNA相对表达倍数均显著上调(P均<0.05)。结论 HTNV感染EA.hy926细胞后,可上调抗病毒固有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该细胞可以作为体外HTNV感染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促进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但EGF能否促进人眼Müller细胞的增生迁移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人眼Müller细胞能否自身表达和分泌EGF及EGF对Müller细胞增生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同一代人永生株Müller细胞系MIO—M1细胞用高糖DMEM进行培养,利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EGF作用24、48、72h,不同浓度CoCl2作用12h和24h,加入导致Müller细胞半数致死量的CoCl,浓度前2h加入不同质量浓度EGF的Müller细胞增生情况;Transwell小室观察正常及CoCl2缺氧条件下用不同质量浓度EGF作用24、48、72h后Müller细胞的迁移情况;采用ELISA法观察Müller细胞表达和分泌EGF的情况;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体外不同条件培养下EGF对ERK1/2及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结果正常培养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的EGF作用后Mfiller细胞的吸光度(A570)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65,P=0.000),100mg/LEGF促Müller细胞增生作用最强,为对照组的1.6倍,10mg/LEGF促Müller细胞迁移的作用最强,为对照组的4.5倍。各EGF组Müller细胞的A57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缺氧条件下培养,Müller细胞半数致死量的CoCl2浓度为600nmol/L,提前2h加入10~100阻g/LEGF后,EGF对抗缺氧所致Muller细胞的损伤作用最明显。700nmol/LCoCl2致Müller细胞损伤80%时其自身低分泌7.8ng/LEGF。10~100mg/LEGF作用Müller细胞促增生迁移作用信号最明显,600nmol/ LCoCl2作用Müller细胞24h后ERKl/2及Akt信号强度减弱,提前2h加入外源性EGF后,ERK1/2及Akt两条信号通路最明显。结论EGF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增生及迁移。正常培养条件下的Müller细胞自身不表达,缺氧条件下Müller细胞自身可少量分泌EGF。EGF可能通过ERK1/2及Akt信号转导通路介导Müller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并对CoCl2损伤的Müller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毒感染和环境因素均可以导致肝癌。目前关于HCC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是其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该通路的异常活化参与了包括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病过程。Dickkopf(DKK)家族是Wnt信号通路的关键抑制剂,可以调节HCC的发生发展。此外,DKK在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对肿瘤也具有诊断和预后价值。本文对DKK家族成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