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9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21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153篇
综合类   780篇
预防医学   388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234篇
  3篇
中国医学   265篇
肿瘤学   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泄的类型和年龄因素与盐酸达泊西汀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男科门诊治疗的96例早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泄的类型将患者分为原发组(原发性早泄)42例、继发组(继发性早泄)54例;再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46例、中年组(≥35岁)50例。各组患者均于性交前1~3 h给予盐酸达泊西汀30 mg,口服;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停药1个月后随访。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早泄诊断标准量表(PEDT)评分、早泄分析表(PEP)评分、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1)原发组、继发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IELT、PEDT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继发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IELT显著长于原发组,PEDT评分显著低于原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各项PE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继发组患者的射精控制能力和性生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原发组,早泄相关苦恼、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原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中年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IELT、PEDT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青年组患者的IELT显著长于中年组,而PEDT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各项PE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青年组患者的射精控制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中年组,早泄相关苦恼及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随访末期,青年组患者的早泄相关苦恼及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原发组、继发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30/42)、88.89%(48/54),复发率分别为30.95%(13/42)、9.26%(5/54),21.42%(9/42)、7.41%(4/54)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41/46)、72.00%(36/50),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17.39%(8/46)、20.00%(10/50),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达泊西汀治疗继发性早泄的临床效果优于原发性早泄,治疗青年早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中年早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腹部超声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检出率与两者联合对不同分型检出状况对比。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两者联合诊断检出率分别为70.4%、74.1、96.3%,误诊率分别为29.6%、25.9%、3.7%,与经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检查单一诊断比较,联合诊断误诊率更低,检出率更高(P<0.05);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特异度、准确度、敏感性分别为72.0%、70.4%、69.0%;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特异度、准确度、敏感性分别为76.9%、83.3%、89.3%;腹部超声检查对流产型、未破裂型、破裂型检查率分别为66.7%、63.0%、74.6%,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流产型、未破裂型、破裂型检查率分别为66.7%、51.9%、85.7%,在流产型、未破裂型、破裂型疾病诊断中,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价值更高(P<0.05)。结论对疑似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与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内膜息肉(EPs)合并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术后不同妊娠结局子宫内膜容受情况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收治136例行宫腔镜手术EPs合并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112例和非妊娠组24例,采用三维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宫腔镜术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宫腔容积、子宫内膜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情况。结果术后经超声检测,妊娠组子宫内膜厚度(0.98±0.27)mm大于非妊娠组(0.86±0.10)mm(P<0.05);两组子宫内膜分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血流分支(8.02±1.47)支高于非妊娠组(7.04±1.40)支(P<0.05);两组子宫内膜血流分型差异显著(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血流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高于非妊娠组(P<0.05),收缩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动脉血流RI、PI均高于非妊娠组(P<0.05),S/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宫腔镜手术治疗后,EPs合并不孕患者不同妊娠结局的子宫内膜容受情况存在差异性,子宫内膜血流分型、子宫内膜、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可辅助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4.
蔡甜甜  吴蕾  陈瑞凤  杜秋伶  范龙  王奇  林琳  于旭华 《广东医学》2021,42(12):1431-1436
目的 香烟暴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气道灌洗液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香烟烟雾暴露4 d,第5天给予小鼠3个滴度(6、12、24 PFU)的流感病毒H1N1(A/PR/8/34)[假熏烟假攻毒组、假熏烟攻毒组(6PFU)、假熏烟攻毒组(12PFU)、假熏烟攻毒组(24PFU)、熏烟联合攻毒组(6PFU)、熏烟联合攻毒组(12PFU)、熏烟联合攻毒组(24PFU)]。分别观察实验后第3、5、7天气道灌洗液免疫细胞及相关改变。观察内容为:支气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化学发光法检测灌洗液细胞活性氧簇(ROS)的产生;以及BCA法检测小鼠灌洗液蛋白浓度。结果细胞计数结果表明H1N1病毒感染导致气道灌洗液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呈滴度依赖性升高,并在攻毒后3 d(24PFU)、7 d(12PFU)达到应答高峰,并伴随灌洗液细胞ROS的产生速率在相应时点升高。香烟暴露的H1N1病毒感染小鼠气道的灌洗液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攻毒后5 d(24PFU)达到应答高峰,并伴有灌洗液细胞ROS产生速率的增加。在攻毒后3、5、7 d,H1N1病毒感染小鼠气道灌洗液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且熏烟联合攻毒组与假熏烟联合攻毒组小鼠灌洗液蛋白含量在各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香烟暴露延迟了气道的免疫细胞的急性募集以及杀伤力的高峰,但没有改变气道炎症介质分泌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编制科学、规范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方法 以症状经历模型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形成量表初稿;对条目进行描述性定义后进行小样本预调查,根据患者反馈完善量表。便利选取2019年6月—9月在江苏省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测定量表的信效度。 结果 最终形成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包括18个条目,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0,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1~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390%。各因子与总量表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0~0.857,总量表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925。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0,重测信度为0.856。 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引导医护人员精准、针对性地评估患者,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症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便失禁及排便障碍等肛直肠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单纯依靠症状的诊断准确率不高,熟练应用肛门直肠功能检测显得较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各检测方法的认识和应用尚不统一,国际肛直肠生理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anorectal physiology working group,IAPWG)分别于2018和2019年颁布了《肛门直肠功能评估进展》共识意见和《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标准化检测方案和伦敦分型》(简称《伦敦共识》),旨在提供各肛直肠检测方法的适应证、操作流程、临床应用、优势及局限性,并在客观检查的基础上对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进行了分型。IAPWG提出,肛门直肠测压主要用于评估肛门运动功能,肛内超声适用于评估肛门结构,肛直肠感觉运动检测包括球囊扩张试验等,球囊逼出试验、排粪造影则为常见的两项排便试验。单项检测尚不能完全明确大便失禁或排便障碍的原因,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感觉及运动功能。患者的异常检测结果主要包括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肛门张力和收缩力降低、直肠低敏感和高敏感。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伦敦分型主要包括4个部分:①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异常;②肛门张力及收缩力异常;③肛门直肠协调障碍;④直肠感觉异常。《伦敦共识》可以为肛门直肠功能检测的操作方法和结果阐释提供依据,有助于检测流程的标准化和检测结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17种胃癌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研究其与miR-10b水平的相关性,筛选在实验诊断中对胃癌诊断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并探讨其对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情况,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65例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不合理用药患者的不合理情况及药物种类进行分析。结果 765例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共261例,占比为34.12%;于术前0.5~1.0 h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共251例,占比为96.17%;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用药疗程<24 h的患者共165例,占比为63.2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用药疗程在24~48 h的患者共31例,占比为11.88%;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用药疗程>48 h的患者共65例,占比为24.90%。261例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不合理患者74例,占比为28.35%;其中预防用药率过高14例,占比为18.92%;给药时机不合理11例,占比为14.86%;无适应证用药13例,占比为17.57%;选择药物不合理14例,占比为18.92%;用法用量不合理9例,占比为12.16%;首次用药时机不合理13例,占比为17.57%。74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不合理患者的药物种类包括克林霉素、头孢唑林、奥硝唑、头孢噻肟钠、头孢西丁钠、氨曲南。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日趋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对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拟诊小肠出血并行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患者的临床内镜特点及其小肠出血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拟诊小肠出血并首次行CE检查的全部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E发现、临床诊断和病因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1例(1.1%)患者发生CE滞留情况。患者年龄14~94岁,平均年龄(59.7±19.4)岁,男性58例(62.4%),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者37例(39.8%),住院患者87例(93.5%)。显性出血者较隐匿性出血者住院比例更高、血红蛋白浓度更低(P<0.05)。CE检出小肠炎性反应最多(53/93),小肠血管疾病次之(18/93)。74.2%(69/93)患者明确小肠出血原因,包括:NSAIDs相关性小肠病2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4例、克罗恩病 5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5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5例、门脉高压性小肠病4例、肠道寄生虫病4例、Meckel's憩室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和小肠恶性血管球瘤1例。显性和隐匿性出血者分别有75.0%(51/68)和72.0%(18/25)患者明确了出血原因(P=0.769)。结论 CE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小肠炎性反应特别是NSAIDs相关性小肠病是本中心引起小肠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