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我院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及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hvKp的识别、治疗、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我院肺炎克雷伯菌(Kp)临床分离株,检测毒力基因、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基因和外膜蛋白OmpK36分型基因,进行药敏试验,并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Kp菌株147株,其中hvKp 40株(27.21%)。(印)magA、rmpA、rmpA2、iutA、peg-344和aerobactin(正)六种毒力基因在hvKp中携带率明显高于cKp((印)P(正)=0.000)。K2、K1和K57荚膜多糖血清型在hvKp中的比例高于cKp((印)P(正)=0.000,(印)P(正)=0.000,(印)P(正)=0.020)。hvKp的OmpK36型别以C型为主占70.00%,在hvKp中的比例高于cKp((印)P(正)=0.000);在OmpK36 C型Kp中各毒力基因携带率高于其他型别((印)P(正)=0.000)。hvKp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cKp,对碳青霉烯耐药率低,对多黏菌素B全部敏感。肝脓肿((印)P(正)=0.000)、糖尿病((印)P(正)=0.004)以及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印)P(正)=0.002)在hvKp感染患者中的比例高于cKp,贫血((印)P(正)=0.038)和低蛋白血症((印)P(正)=0.020)比例低于cKp。hvKp感染患者好转率高于cKp感染患者((印)P(正)=0.008)。感染来源于社区以及患肝脓肿是hvK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vKp毒力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cKp;(印)peg-344和aerobactin(正)基因可作为判定hvKp的备选标准;OmpK36 C型与Kp毒力有一定相关性;hvKp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cKp;感染来源于社区以及患肝脓肿是hvKp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HIV/AIDS患者蛋白印迹试验(WB)的带型分布特征,分析WB带型的分布规律,深化对WB试验检测结果的认识。方法对2015至2016年HIV/AIDS患者的WB带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1054例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前3的条带分别为gp160(100%)、gp120(100%)及p24(99.05%),带型的组合以全带和次全带为主占82.83%。条带数≤4条组HIV抗体初筛值低(P<0.001),不同年龄组中p24和p55抗体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28);不同民族中p66、p51以及p55抗体出现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以及P=0.009),不同传播途径中gp41、p31以及p55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8以及P=0.043)。结论对综合医院HIV/AIDS患者的WB带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医院就诊人群HIV抗体的反应规律,为HIV抗体检测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正>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可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引起多种感染[1]。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是排位第二的肠杆菌科细菌(35.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首次报道了一种独特的社区获得性、组织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正有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性因子,但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提高HDL的水平并不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1]),且临床上也经常出现高HDL伴发心血管疾病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HDL受体、HDL颗粒大小等有关。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是第一个在分子水平确证并具有生  相似文献   
6.
绒毛膜下血肿是早期妊娠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伴有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甚者将严重影响妊娠结局,导致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与总结,系统探析绒毛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临床诊疗措施,加深临床对妊娠早期绒毛膜下血肿的认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1~2017年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综合医院的HIV/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2017年新发HIV/AID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确证阳性率及新发HIV/AIDS患者的分层分布,并分析及其传播途径的分布特征。  结果  2001~2017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HIV筛查的患者共1 520 228例,其中门急诊患者285 983例,住院患者1 234 245例。共确证新发HIV/AIDS患者4 037例,总确证阳性率为0.27%,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2001~2013年确证阳性率增加,2014~2017年略有下降。2001~2017年男性、女性新发HIV/AIDS患者分布总体体比例为3.49:1,历年比例在1.65:1和5.08:1之间波动;以汉族(88.23%)、低学历(58.66%)、已婚者(54.75%)、农民/牧民(26.33%)为主要人群;青少年(15~29岁)、中老年群体(≥50岁),高学历群体(高中以上),未婚群体分布均呈增长趋势。传播途径分析显示,17年间,异性传播比例稳定在60%左右,同性传播途径增长明显(χ趋势2=14.436,P<0.005),从2008年开始增长后稳定在15%左右。注射毒品(χ趋势2=71.633,P<0.005)和血液传播(χ趋势2=16.672,P<0.005)途径均明显下降。899例女性新发HIV/AIDS患者中77.20%为异性传播,无同性传播;3138例男性中61.41%为异性传播,18.10%为同性传播。同性传播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异性传播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母婴传播则集中在0~15岁(100%)。  结论  17年来,西南地区单中心新发HIV/AIDS经历长期增长后渐入平缓期,青少年、中老年,高中以上学历,未婚群体增长明显。注射毒品和血液传播HIV/AIDS的途径得到控制,异性传播仍为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