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加克氏针对Pilon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确诊为Pilon骨折患者49例,采用外固定架加克氏针治疗,统计骨折愈合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优19例,良23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42/49);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创面感染,2例患者固定支架针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20%(5/49);未见骨性关节炎、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对Pilon骨折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对于其是否来自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恶变尚有争论。本文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了综述。该肿瘤对放射线照射敏感,因此正确的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变一种少见的肿瘤,对于其是否来自于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尚有争论。本文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了综述。该肿瘤对放射线照射敏感,因此正确的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可注射纳米骨材料与共培养的兔肾血管内皮细胞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并构建可注射细胞型纳米组织工程骨,观察它们体外培养的相容性.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1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取1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1.5 kg左右.②实验方法:麻醉后抽取兔骨髓,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0.15牛血清的RPMI1640液中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7 d后可见细胞变为多边形,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染色阳性,形成钙结节,表现成骨细胞分化特点.采用三步梯度筛网法,获得肾血管球,5 g/L胶原酶Ⅳ37℃消化15~20 min,离心沉淀获取血管内皮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0.15小牛血清的M199中培养.③实验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浆Weibel-Palade小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CD34及CD44的表达.将共培养的兔肾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可注射纳米骨材料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功能测定. 结果:①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成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②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浆中的Weibel-Palade小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CD34表达阳性,CD44阴性.③共培养的兔肾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在可注射纳米骨材料上生长、增殖良好,细胞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未受到影响. 结论:可注射纳米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可注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面临从体外实验过渡到体内成骨时如何快速血管化的问题,尽早建立血运才能保留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优势.在体外短时间内能大量扩增且纯度较高的细胞,才能成为组织工程化骨再血管化理想的种子细胞.目的探索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表型研究,拟为骨组织工程再血管化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4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为CO2培养箱,M199,胎牛血清,Ⅳ型胶原酶,40 g/L多聚甲醛,20 g/L戊二醛,ECGF,鼠抗人第八因子单克隆抗体(抗FⅧ-RAg),多标记免疫分析系统(1 420,WALLAC BLCTOR2),离心机,倒置显微镜,免疫荧光显微镜等.方法采用三步梯度筛网法,先获得较高纯度的肾血管球,再应用肾血管球外植法体外培养肾微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对肾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法的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浆Weibel-Palade小体,以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CD34及CD44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活性及表型.结果体外培养出纯度很高的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了11代.此外,免疫组化显示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电镜下观察到Weibel-Palade小体,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出CD31,CD34表达阳性,而CD44阴性.结论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培养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且后者表达CD31,CD34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用药给予合理化建议的意义。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针对保肝、退黄、降酶、调整甲状腺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等药物治疗方案,分析各环节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供药学服务,并对患者开展用药教育,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医师、护士及患者四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对患者病情的转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对药物治疗的各环节进行客观评估,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552例。入选患者按照0.9 mg/kg剂量标准,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进行头部MRA检查,采用TICI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情况。其中根据溶栓后24 h MR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再通组(188例),血管未通组(364例)。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管再通组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有6例患者出现了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通组及血管未通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的患者较未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