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 )中,利用锥形束CT ( CBCT )比较软组织匹配及骨解剖匹配的精度,评估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瞬间平移在肺癌病人肿瘤中心位置的旋转误差,实现在线校正。方法选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具有机载影像系统( On-borad-imager,OBI)的clinac-ix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治疗的肺癌患者8例。通过CBCT对SBRT每位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评价体内组织瞬间的平移和旋转导致患者体位和肿瘤中心位置数值的变化。结果骨解剖匹配和软组织匹配的区别在于体位变化是3.0 mm(0~8.3 mm),病人的肿瘤位置变化是1.4 mm(0~12.2 mm)和2.2mm(0~13.2 mm)。这个中心偏移中位数是2.2 mm(0~4.7 mm),其余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约1°。结论在肺癌的立体SBRT的转换改进治疗过程中,肿瘤中心位置的改变主要是受机体内部组织瞬间平移和旋转所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分析循环中VEGF浓度在血清和血浆中的差别,及其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从20例未曾接受过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取血清和血浆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浓度做自身对照比较。同时分析血小板计数与血清VEGF和血浆VEGF的相关性。结果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血浆VEGF(P=0.000,Z=-3.920),血清和血浆VEGF浓度显著正相关(R=0.883,P=0.000)。血清、血浆VEGF浓度均与血小板计数正相关(R=0.652,P=0.002;R=0.487,P=0.029),血浆VEGF浓度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较弱。结论由于受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较小,血浆VEGF可能更适于监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于局部介入后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计算客观缓解率(ORR )、临床受益率(CBR)、临床获益持续时间(DoCB)并随访观察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CR、5例PR、7例SD、2例PD,mOS为14.9个月、mPFS为7.8个月、中位DoCB为8.4个月,ORR为40%,CBR为86.7%。Ⅲ级不良反应为贫血2例、高血压2例和白细胞减少1例,未观察到Ⅳ级不良反应。 结论 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能够显著延长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生存期,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妊高征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术的ASAⅡ~Ⅲ级妊高征患者40例,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痛觉阻滞平面从注药至切皮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产生的麻醉平面广,麻醉效果好,起效迅速,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于硬膜外麻醉.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术是比较安全的,效果好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声带麻痹的CT表现及其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食管癌术后并发声带麻痹的40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 声带麻痹CT表现:患侧杓会厌皱襞增厚、向前内侧移位,同侧梨状隐窝扩大34例 (85%);患侧声带萎缩外展,同侧喉室扩大31例 (77.5%);患侧杓状软骨向前内侧移位16例 (40%)等.38例(95%)患者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10%)患者发现吻合口复发.结论 CT检查为声带麻痹的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有助于明确引起声带麻痹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加载不同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DEB-TACE治疗15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A组)、雷替曲塞(B组)、三氧化二砷(C组)各50例,随访46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肝功能和AFP变化,评估术后1、3和6个月的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 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AFP≥400 μg/L例数均较治疗前减少,特别是C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治疗后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AFP≥400 μg/L的例数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A、B、C 3组患者的ORR分别为86%、68%和84%,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3组患者的DCR分别为94%、88%和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的ORR分别为74%、44%和70%,A组与C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9);3组DCR分别为86%、66%和80%,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的ORR分别为54%、46%和48%,DCR分别为66%、66%和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的OS分别为32.5个月、22.1个月和2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分别为10.1个月、8.5个月和1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均为栓塞后综合征和骨髓抑制,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加载吡柔比星及三氧化二砷治疗HCC近期疗效优于雷替曲塞,加载不同药物对患者远期生存无显著影响,技术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累及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收集41例HCC患者,共44个肿瘤累及第二肝门区,于TACE后行RFA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第二肝门区HCC完全消融率为81.82%(36/44)。消融后17例出现疼痛、10例一过性肝功能损伤、9例发热、2例气胸、1例胸腔积液、1例出血,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无死亡病例。41例患者术后中位OS为28个月,中位PFS为10个月。结论 TACE联合RFA可有效治疗累及第二肝门区的HCC,且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以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90%、40.20%、22.20%,中位生存期2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远处转移为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FP、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BCLC分期、动静脉瘘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影响TACE治疗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AFP、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BCLC分期及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