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119篇
  免费   21468篇
  国内免费   8557篇
耳鼻咽喉   2670篇
儿科学   5564篇
妇产科学   3454篇
基础医学   35069篇
口腔科学   6830篇
临床医学   20602篇
内科学   32876篇
皮肤病学   5232篇
神经病学   13376篇
特种医学   47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7篇
外科学   20217篇
综合类   3741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5497篇
眼科学   4604篇
药学   19200篇
  89篇
中国医学   7692篇
肿瘤学   29859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526篇
  2022年   5024篇
  2021年   8241篇
  2020年   8780篇
  2019年   7251篇
  2018年   7290篇
  2017年   8268篇
  2016年   8528篇
  2015年   8891篇
  2014年   14778篇
  2013年   16287篇
  2012年   14192篇
  2011年   15679篇
  2010年   12721篇
  2009年   11918篇
  2008年   12238篇
  2007年   12491篇
  2006年   11285篇
  2005年   10209篇
  2004年   8886篇
  2003年   7715篇
  2002年   6362篇
  2001年   5457篇
  2000年   4515篇
  1999年   3791篇
  1998年   3184篇
  1997年   3061篇
  1996年   2583篇
  1995年   2666篇
  1994年   2403篇
  1993年   2006篇
  1992年   1707篇
  1991年   1602篇
  1990年   1245篇
  1989年   1174篇
  1988年   1072篇
  1987年   893篇
  1986年   798篇
  1985年   1199篇
  1984年   1028篇
  1983年   758篇
  1982年   752篇
  1981年   618篇
  1980年   512篇
  1979年   382篇
  1978年   289篇
  1977年   225篇
  1976年   178篇
  1975年   9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上海市2022年3月以来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6日—5月11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应用微信小程序“同心守沪”对上海市3所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26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心理症状检出者261例(97.4%),其中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0.6%、69.8%、89.6%、75.4%、41%。心理健康总评分影响因素有年龄(P=0.008)、躯体疾病(P=0.03)、既往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P<0.001)、疫情对心身的影响程度(P<0.001);抑郁评分(P=0.019)和神经衰弱评分(P=0.021)还受教育程度影响;神经衰弱评分还受性别影响(P=0.024);疑病评分还受新冠肺炎认知程度影响(P=0.007)。结论上海市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点内患者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多见,心理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随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患者、有躯体疾病、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低、疫情对心身影响程度越大,心理症状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同期住院的2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的调查,将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SD)的14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未发生ASD的1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SASR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VAS)和一般资料的调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对ASD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关系、出血量、出血次数、出血诱因、疼痛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睡眠质量、是否恐惧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435,95%CI:0.202~0.938)、文化程度(OR=0.573,95%CI:0.419~0.784)、出血诱因(OR=0.014,95%CI:0.000~0.410)、疼痛程度(OR=0.442,95%CI:0.221~0.886)、睡眠质量(OR=0.531,95%CI:0.379~0.744)为ASD的保护因素,年龄(OR=1.861,95%CI:1.119~3.095)、主要照顾者(OR=1.871,95%CI:1.172~2.987)、是否伴有其他症状(OR=33.219,95%CI:6.069~81.383)是ASD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主要照顾者关系、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单元近端小管细胞具有多种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在药物及其代谢物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近端小管细胞中主要转运体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肉毒碱转运体、多药及毒素外排转运蛋白、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主要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磺酸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肾脏转运体和/或代谢酶介导药物相互作用(DDIs)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肾脏转运体和代谢酶存在密切协作关系,在肾脏也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现象(包括转运-转运相互作用,代谢-代谢相互作用和转运-代谢相互作用),其显著影响药物肾脏处置、临床疗效和肾毒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这些相互作用对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肾脏排泄、药动学、DDIs和肾毒性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阐明肾脏转运-代谢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研究体内药物肾脏处置和DDIs,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及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9月在我院ICU治疗的气管插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分为拔管组21例和未拔管组7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自2020年10月我科实施HFMEA,选择2020年10月~12月ICU气管插管患者100例,比较实施HFMEA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APACHEⅡ评分、置管天数、正确使用约束、镇静与躁动评分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护士ICU工作年限短、镇静与躁动评分高是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正确使用约束是保护因素(P<0.05)。实施HFMEA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实施HFMEA前(P<0.05)。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较高,责任护士经验缺乏、患者躁动、未正确使用约束等是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实施HFMEA后,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8.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疾病,其特征是纤维化组织在肺实质内异常积聚,该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预后极差[1]。研究表明,血清中的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vonden Lungen-6,K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 MMP7)是评估IPF进展的重要标记物[2、3]。肺部超声近年来也被广泛的用于肺纤维化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肺部超声评分与KL6及MMP7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先前我们团队经临床实践证实改良肺部超声评分法可用于评估肺间质疾病的严重程度[4、5],但不甚清楚此改良法是否可反映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本文旨在研究改良肺部超声评分法与肺纤维化程度及其血清KL6及MMP7相关性,为临床评估肺纤维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行EUS且EUS分期为T1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EUS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性,计算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究影响EUS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纳入380处病变,EUS发现黏膜内(T1a)病变301处,黏膜下层(T1b)病变79处;术后病理实际浸润深度为T1a病变320处,T1b病变60处。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7.1%(293/380),灵敏度为83.4%(267/320),特异度为43.3%(26/60)。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胃上1/3部(OR=2.272,95%CI:1.266~4.080,P=0.006)、病变长径≥20 mm(OR=2.013,95%CI:1.200~3.377,P=0.008)及低分化癌(OR=2.090,95%CI:1.018~4.294,P=0.045)是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化癌(OR=4.046,95%CI:1.737~9.425,P=0.001)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EUS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病变位于胃上1/3部、病变长径≥20 mm及低分化癌,其中低分化癌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Since their inception in the 1960s–70s,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 (MSCs) have gained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immune-modulating properties. Both cell-based and cell-free MSC treatments show healing capacity in injured tissues. Cell-based treatment comprises MSCs and all secreted products, whereas cell-free treatments include only the secreted products. MSCs are therapeutically administered to many damaged organs owing to their efficacy. Specifically, the eye is a unique organ syste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SCs, as treatment is easily applied and measured owing to its external location. The eye holds an immune-privileged status, wherein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s are innately down-regulated. As excessive inflammation in the cornea often leads to fibrosis and irreversible corneal hazing,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modulating capacities of MSCs. Decades of research suggest that MSCs mod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 by secreting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that inhibit the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following injury and promote a healing phenotype via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MSCs have also shown trans-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into cornea-specific cell types during the wound healing process, such as corneal epithelial, stromal, or endothelial cells. This review discusses recent investigations of MSC treatment in the cornea, focusing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mechanis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