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6篇
  免费   1388篇
  国内免费   524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706篇
口腔科学   196篇
临床医学   517篇
内科学   894篇
皮肤病学   69篇
神经病学   382篇
特种医学   1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37篇
综合类   2018篇
预防医学   1141篇
眼科学   152篇
药学   1876篇
  7篇
中国医学   2122篇
肿瘤学   35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602篇
  2021年   728篇
  2020年   684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隙连接蛋白(Cx)在保证细胞间物质信息传递及维持皮肤屏障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因突变,甚至表达水平异常均会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编码人类Cx家族的21个基因中,与Cx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伴随疾病至少有14种。其中,Cx43分布最广,不仅在大多数器官组织中均有报道,也是伤口愈合、皮肤角质化,以及皮肤肿瘤发展等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节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x43基因(GJA1)在皮肤屏障中的作用、GJA1基因突变相关皮肤疾病及其潜在致病机制这几个快速发展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Cx43临床伴发疾病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传统上,DR主要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VU)破坏及其耦联机制(coupling)失衡在DR发病的早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NVU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以及糖尿病如何改变正常的细胞通讯和破坏细胞环境,对DR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视网膜NVU及其参与DR发病分子机制,基于视网膜NVU修复的DR治疗,并对DR未来发展前景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过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T-CES)、CCK-8法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ELISA分析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VEGF-A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VEGF-A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0.2 g·L-1、2.0 g·L-1、4.0 g·L-1的阿柏西普作用B16F10细胞 24 h 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至(95.10±1.76)%、(87.33±2.20)%和(74.36±1.67)%。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阿柏西普能够下调细胞中VEGF-A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结果表明,阿柏西普可抑制细胞中VEGF-A的水平,其中4.0 g·L-1阿柏西普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G1期细胞比例为(27.60±0.36)%]相比,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干预24 h后,B16F10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为3.51%、11.10%和14.77%,G1期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64.09±0.34)%、(66.02±0.65)%、(67.49±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中VEGF-A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和S期阻滞,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究甘草干姜汤(LDGD)的体外抗胃癌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其抗胃癌机制。方法: 以不同配比的甘草干姜汤灌胃大鼠后以腹主动脉取血方式提取含药血清,利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观察甘草、干姜不同配比LDGD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以及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力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LDGD抗胃癌的“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LDGD抗胃癌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析LDGD中文献报道的8种主要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和抗胃癌关键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 血清药理学实验中不同配比LDGD灌胃大鼠后提取的30%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的细胞活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HUVEC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LDGD有效化学成分101个,抗胃癌关键靶点为VEGFA、TNF-α、CASP3、MYC;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DGD抗胃癌可能主要通过对凋亡信号、氧化应激、活性氧反应等途径的调节,以及对TNF、p53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甘草酸、甘草苷与VEGFA对接良好,6-姜酚与TNF-α对接良好,且这3种成分在LDGD中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甘草干姜汤具有一定抗胃癌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作用于TNF、p53等信号通路,其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可能为关键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倩  张娜  方云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683-2688
目的 探索和构建公共卫生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模型。方法 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构建模型,通过对照组和干预组统计学分析和开展问卷满意度调查来分析模型的可行性,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使用Stata 14软件。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实践能力总计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60,P = 0.002),综合实践能力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656,P<0.001)。学生满意度,就业机构或升学学校满意度分析均提示模型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结论 模型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本科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提出注意力门(AG)和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SPP)UNet模型(AA-UNet),观察其提取肝脏高频超声图像中肝包膜并用于评估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纳入47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非肝脏疾病患者,于肝脏高频声像图中手工标注肝包膜作为标签图像;将AG及ASPP加入UNet,以之提取声像图中的肝包膜;最后加入视觉几何组(VGG)16全连接层和Softmax分类器,评估有无肝硬化及其程度,即正常及轻度、中度肝硬化。采用AA-UNet提取58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提取颈动脉高频超声声像图中动脉壁,以验证AA-UNet的鲁棒性。结果AA-UNet提取的肝脏高频超声声像图中的肝包膜与标签图像相似,其交并比、精确率及F分数均大于DeepLabv3+、UNet、UNet+AG及UNet+ASPP提取结果,且用于提取颈动脉高频超声声像图中的动脉壁的效果亦较佳。AA-UNet用于评估肝脏高频超声声像图中正常及轻、中度肝硬化的准确率分别为90.00%、81.67%及78.33%。结论AA-UNet用于提取肝脏高频超声声像图中的肝包膜及评估轻度肝硬化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我国工作年龄人群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治疗呈复杂性和难治性,且周期长,是近年来国内外眼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提出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是DR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血-视网膜屏障、小胶质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免疫机制在DR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