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2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20篇
口腔科学   278篇
临床医学   371篇
内科学   136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164篇
特种医学   318篇
外科学   2377篇
综合类   1405篇
预防医学   341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613篇
  13篇
中国医学   207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发生肩峰骨侵蚀的原因是否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相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就诊的2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10例患者均因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远端骨折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24~76岁,平均(44.60±8.75)岁;肩锁关节脱位70例,锁骨远端骨折140例。测量术后及终末随访患者肩锁关节正位X线片相关数据,按锁骨钩钢板术后是否发生肩峰骨侵蚀,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无骨侵蚀组(A组)、伴钢板钩移位骨侵蚀组(B组)、不伴移位的骨侵蚀组(C组),分别测量钢板钩-肩峰的匹配度(β),统计分析术后发生肩峰骨侵蚀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术后随访24~64周,平均(32.0±6.5)周。A组患者115例,B组患者54例,C组患者41例。A组匹配度β(3.72±0.48)mm与B组β1(6.91±0.84)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匹配度β(3.72±0.48)mm与C组β2(5.88±0.6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匹配度β1(6.91±0.84)mm与C组β2(5.88±0.6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是否发生肩峰骨侵蚀与钢板钩-肩峰匹配度β存在明显相关性,钢板钩与肩峰之间的匹配度越好,β值越小,发生肩峰骨侵蚀的可能性更小。  相似文献   
2.
3.
4.
赵智勇  姜士超  徐鹏  穆卫东 《骨科》2022,13(2):130-134
目的 探讨单一L型钢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3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0.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事故10例,重物挤压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病人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72 h,入院至手术时间为3~14 d。均采用改良的腓骨小头上入路,骨折复位后L型钢板固定,一期处理合并前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3 min(45~7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2 mL(55~150 mL),平均随访时间为16.1个月(11~20个月)。X线复查结果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度为0°~35°,膝关节屈曲度为100°~150°,HSS评分平均为92.2分(81~100分)。结论 单一L型钢板可以同时有效地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及外侧骨折块,手术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6.
正颌手术后髁突移位可导致患者复发以及出现颞下颌关节症状。为减少术后髁突移位,众多髁突定位技术运用于临床中。旨探讨髁突定位技术预防术后出现关节症状及复发的有效性,本文回顾近20年内国内外正颌术中髁突定位技术的相关文献,经文献归纳发现,定位技术以稳定术前髁突位置为最终目的,可分为非计算机辅助和计算机辅助定位技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髁突定位装置(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ondylar positioning devices,CAD/CAM CPDs)定位效果最佳,由牙支持式与骨支持式导板组成。其余各技术定位效果由高到低排序:CAD/CAM钛板定位>手法定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影像定位系统。各定位技术的精准度可达到与髁突术前位置相差1~2 mm与1°~2°,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以及关节症状,为不同级别的外科医生和不同难度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该领域仍缺乏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现今髁突定位技术,提升其临床实际效用及开拓新型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对运城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例确诊为神经型布鲁菌病的患者,收集并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2例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例患者合并睾丸炎,1例患者伴脑血管病变相关影像学异常;3例患者脑脊液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1例患者血培养出马耳他布鲁菌;2例患者脑脊液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为布鲁菌属核酸序列;予抗生素治疗后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脑脊液培养、脑脊液布鲁菌凝集试验、脑脊液二代测序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神经型布鲁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9.
10.
Lateral posterior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ects present a reconstructive challenge and an osseous flap would be the gold standard to reconstruct such a defect. However, combining a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plate (MRP) with a soft-tissue free flap (to restore mucosal integrity and provide durable coverage of the plate itself) offers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posterior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ects in patients who are not suitable for osseous reconstruction, or do not choose it.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19 male and 11 female) who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of a segmental mandibulectomy defect using a bridging MRP and anterolateral thigh (ALT) free flap. The mean (range) age was 67 (31-87) year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status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comprised Grade 1 (n = 10), Grade 2 (n = 18), and Grade 3 (n = 2).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had 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 = 26) involving the mandible, two had osteoradionecrosis, and two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Four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specific to the reconstruction, and flap loss occurred in one (96.7% success rate). Metalwork infection occurred in three, including one plate extrusion and one plate fracture. The median length of stay was 10 days, and mean (range) duration of follow up 23.3 (1-96) months. This technique is an alternative reconstructive option for the non-tooth-bearing mandible. Reconstructing a posterolateral segmental mandibulectomy defect with a bridging MRP and ALT free flap offers a robust reconstructive alternative with a favourable complication prof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