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31篇
内科学   15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491篇
综合类   274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49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1例直肠癌患者术后继发腹壁多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识别和有效控制;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识别及护理,控制全身性感染再次发生;分阶段落实个体化镇痛,改善疼痛症状;分阶段动态落实营养支持方案;实施全程心理干预。经过122 d的精心护理,8处伤口全部愈合,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3.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以“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成为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一线推荐方案。但LCBDE后是否需引流胆汁及不同胆汁引流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诸多争议,如传统的LCBDE+胆道外引流管(T管)引流适应证的探讨、单纯一期缝合(PDC)是否导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道内引流是否优于外引流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取回顾性研究,比较T管、胆道内引流管(双J管)与PDC在LCBDE中的临床应用,并就其相应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2018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63例行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管组(128例)、双J管组(115例)和PDC组(120例)。比较三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肝功能、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胆源性胰腺炎、胆汁漏、胆管狭窄、引流管脱落、残余结石)发生率等。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C组平均手术时间(75.5 min)明显短于T管组(98.5 min)与双J管组(90.5 min),PDC组与双J管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8 d与5.4 d)均少于T管组(7.8 d),PDC组与双J管组平均住院费用(18 489 元与20 157元)均低于T管组(24 034 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PDC组胆汁漏发生率(3.3%)高于另两组(均P<0.05),且患者均为多发胆管结石(>1枚),其中3例结石嵌顿于Oddi括约肌,2例胆管直径<10 mm;双J管组术后胆源性胰腺炎发生率(4.3%)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其中2例患者由于结石嵌顿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例乳头炎性狭窄。结论 虽然PDC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方面有优势,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T管引流与双J管引流也有各自优势与适应证。是否需要引流及引流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经济情况,结合术前检查,术中腹腔镜及胆道镜对胆道情况的评估进行综合判断,“个体化”选择,以期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改良组),32例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传统组)。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第1、3、5、7、9 d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其余相关围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1例胰瘘明显小于传统组9例(P<0.05),其中改良组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生化瘘、C级胰瘘发生率、淋巴瘘、胃排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在术后第1、3、5、7、9 d的检测期间内,传统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小于改良组(P<0.05)。结论改良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相比于传统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在PD中能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7.
虞梅  徐华  陆玉洁  朱致辉  石碧珍 《安徽医药》2018,22(10):1949-1952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因素、手术疗效与预后。 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46例低出生体质量NEC患儿为病例组,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住院治疗的146例非NEC低出生体质量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NEC的影响因素,并分析NEC患儿中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疗效的差异。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与喂服益生菌为NEC的保护性因素,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与输血是NEC的危险因素。手术组的好转率(95.45%)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85.00%)(P<0.05)。 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儿NEC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干预。适合的手术疗法能提高疗效,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十二例新鲜成人尸体的舌-口底-下颌骨-颈部标本,采用淋巴含间接注射法,对舌侧缘淋巴引流及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初步发现:舌侧缘淋巴引流与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没有关系,下颌骨舌则骨膜淋巴管不是舌侧缘向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引流的通道因而,舌癌不会通过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途径而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在临床上,对没有直接侵犯至下颌骨舌侧粘骨膜的舌癌病例,保留下颌骨或保持其连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6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结果显示,64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出现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完全失禁、局部大瘢痕形成、肛门畸形等后遗症。创面愈合时间为15~3ld,平均20d。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肯定,术后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周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中位数31(24~39) min vs.152(131~170)min,Z=-11.975,P=0.000],术中出血少[30例0 ml、66例<5 ml vs.(332.4±20.2)ml],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14(10~17)d vs.64(44~75)d,Z=-44.217,P=0.000],但术后残余血肿量多[中位数13(8~17)ml vs.7(4~12)ml, Z=-11.573,P=0.000]。治疗3周后,微创组Glasgow 预后评分高[中位数4(2~4)分 vs.3(1~4)分,Z=-8.215,P=0.000],Barthel指数高[(59.9±4.5) vs.(54.9±4.9),t=7.370,P=0.000]。治疗6个月,微创组Glasgow预后评分高[中位数3(2~4)分vs.2(1~4)分,Z=-7.448,P=0.000],Barthel指数高[(64.3±8.4) vs.(59.7±6.8),t=4.156,P=0.000],2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