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8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37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536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136篇
内科学   15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10篇
特种医学   465篇
外科学   2764篇
综合类   1848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28篇
  10篇
中国医学   889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575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587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保守治疗和融合手术中间地带寻找一种有效的预防与辅助相结合的微创治疗方式,通过对比目前常用的几种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优缺点,以及对腰椎棘突间的生理结构、生物力学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在充分了解记忆合金材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究一种记忆合金材料的新型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既能重建腰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特性,满足人体脊柱的正常活动,又避免对原有结构的破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优化目前的治疗方法。通过研究,腰椎棘突间记忆合金动态稳定装置在理论上效果满意,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优于目前的几种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直腿抬高扳腿法对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松解类推拿手法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组采用改进的直腿抬高扳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直腿抬高扳腿法。2组均以治疗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侧直腿抬高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椎功能量表评分(JOA评分)变化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74%(37/50)、54%(27/50),总有效率分别为96%(48/50)、94%(47/50),观察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均显著增大(P均<0.05),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2组比较,观察组患侧直腿抬高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疼痛症状加重等手法反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臀疼痛症状加重。结论在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改进的直腿抬高扳腿法较常规的直腿抬高扳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3.
李江涛  齐雨 《世界中医药》2020,16(6):920-92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针灸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脊柱推拿手法,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10 d后JOA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及临床总有效率的变化、腰椎疼痛评分(VAS)、血清学指标、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推拿手法联合针灸可明显改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凝血状态,降低患者外周血SP、NPY、IL-1β、TNF-α水平,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推拿联合针灸可明显改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调节患者的高凝状态,该法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线腰椎融合技术(midline lumbar fusion,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效果、安全性及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置钉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9月收治的采用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58~81岁,平均68.7±7.7岁。手术节段均为L4/5。术中均应用CBT螺钉固定技术。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约5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约4mm(b值)的交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腰椎JOA评估患者手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2个月均行腰椎CT扫描。通过Rao分级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置钉优良率=置钉优良数/总置钉数×100%。在术后出院前CT测量螺钉的外倾角、尾倾角、a值和b值。对未突破皮质组与突破皮质组上述4个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4.3±27.9min (133~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9.3±36.7ml(30~150ml),术后总引流量平均147.5±95.2ml(20~315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2.5±0.8d(2~4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1±2.0个月(12~20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和血肿,有5枚CBT改为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他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前VAS腰痛评分4.5±1.7分,末次随访时为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3,P0.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6,P0.001);术前腰椎JOA评分15.7±2.4分,末次随访时为23.9±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4,P=0.000)。参考术后出院前CT进行Rao分级:0级46枚,1级4枚,2级3枚,3级6枚。置钉的优良率为84.7%(50/59),突破皮质骨的螺钉有13枚(13/59,22%),其中突破椎弓根内壁的3枚,突破椎体的10枚。未突破皮质骨组与突破皮质骨组比较分析显示螺钉外倾角有显著性差异(11.0°±3.7°vs 14.9°±3.8°,P=0.002),而尾倾角(15.0°±8.4°vs 16.9°±9.2°,P=0.502)、a值(5.6°±1.2°vs 5.7°±1.4°,P=0.687)、b值(4.1°±1.0°vs 4.4°±1.6°,P=0.459)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MIDLF技术应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时,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5.6~5.7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4.1~4.4mm(b值)的交点,但是CBT螺钉置钉的容错率低,置钉技术要求高,置钉时螺钉外倾不要过大,角度11°为宜。  相似文献   
5.
邵珂  吉立新 《中国骨伤》2019,32(3):283-287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指征已基本形成共识,针对该病的手术方案主要是峡部修补、椎管减压、滑脱复位、脊柱融合,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稳定,但对于各环节实施的具体方式及程度仍存在较大争议。开放手术能够对严重峡部裂腰椎滑脱进行彻底的减压、复位、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手术创伤过大,而微创手术则可以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住院及康复时间,降低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推崇,但对于重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欠佳。现就近年来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Neuro-Chirurgie》2023,69(1):101397
BackgroundWe previously described a procedure for eliciting deep spatial discrimination of individual segments in the healthy lumbar spine of normal subjects: the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provocation (PMP) test. Our goal was to devise a method for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inal level of pathology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validated the PMP test, using a subgroup of CLBP patients with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S). Because there is clinical consensus that IS back pain originates in the slipped segment/disc, the level of pathology can be directly compared to the result of the PMP test. The test is agnostic with respect to the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refore might be useful in identifying the involved segment(s) irrespective of the painful structure.MethodsIn 37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IS (slippage 3–15 mm), we compared sensitivity between the PMP test, the widely used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test and the discoblock test.ResultsThe PMP test reliably identified the slip level in patients with IS, with sensitivity of 92%. Accepting the slipped disc as the origin of pain in I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and discoblock tests were 49% and 35%, respectively: i.e., too low to be contribu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ConclusionsThe PMP test reliably identified the origin of localized pain in IS as the slip level, but should be used with care in CLBP patients in selecting discogenic pain patients for fusion surgery, sinc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test is not known and it may be positive for any origin of localized pain.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加减肾附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肾虚寒凝证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观察组口服加减肾附丸,每次300 mL,每日2次,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简化McGill疼痛积分量表(SF-MPQ),Oswestry腰背及下肢功能障碍指数(ODI),中医证候评分;检测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疼痛介质[内皮素-1(ET-1),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随访12,24个月的复发率。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及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0%(49/50),高于对照组的82.0%(41/50)(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9%(11/46)低于对照组的52.5%(21/40)(χ2=5.193,P<0.05)。随访24个月,观察组复发率43.9%(18/41),低于对照组的80.6%(29/36)(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SF-MPQ,ODI,中医证候,全血黏度,IL-6,TNF-α,IL-1β,ET-1,PGE2,COX-2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1/50),低于对照组的52.0%(26/50)(χ2=6.264,P<0.05)。结论 加减肾附丸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肾虚寒凝证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融合节段数51个。随访时间23.8±3.7个月(19~28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根据椎间高度丢失的程度将融合器沉降分为0级(0~24%)、Ⅰ级(25%~49%)、Ⅱ级(50%~74%)和Ⅲ级(75%~100%)。统计、分析总体融合器沉降度在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变化情况。根据融合器前后径及融合节段的长度,分别将患者分为32mm组(n=15)、36mm组(n=28)及单节段组(n=35)、双节段组(n=8),分析各组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与VAS评分、ODI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88.2%(45/51)的融合节段融合器沉降等级为0级,11.8%(6/51)的融合节段沉降等级为Ⅰ级,无Ⅱ级或Ⅲ级沉降的患者。术后半年融合器沉降程度[(9.6±3.4)%]与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程度[(14.2±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32mm组患者的融合器沉降程度大于36mm组(P0.05),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ODI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的沉降程度呈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34,P0.05),而腿痛VAS评分及ODI与融合器沉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程度低,且多数发生在术后1年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前后径大的融合器以降低融合器沉降度,而手术节段的长短(单节段或双节段)对融合器沉降无明显影响。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沉降度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