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4篇
临床医学   472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62篇
综合类   1044篇
预防医学   135篇
药学   360篇
  2篇
中国医学   490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发性髌骨脱位三联术后中长期随访过程中,膝关节的CT表现及其与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6例(27膝)确诊为复发性髌骨脱位并行髌骨脱位三联术(内侧髌股韧带重组术、外侧髌骨支持带松解术与胫骨结节移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后短期(1~2年)及中长期(5年以上) CT测量值的变化,并与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髌骨脱位三联术后短期与术前相比,Insall-Salvati指数(ISI)及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T-TG)距离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与术后3天相比,股骨及髌骨隧道宽度扩大,滑车沟适合角(CA)、髌骨倾斜角(PTA)及髌骨外侧移位值(LPD)均增大,外侧髌股角(LPA)减小;术后中长期与术后3天相比,除以上改变外,ISI明显减小;术后中长期与术后短期相比,PTA增大,LPA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长期平均Kujala评分与Lysholm评分较短期均提高,其中Kujul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中长期随访中,股骨滑车发育不良Dejour分型越高级,Kujal...  相似文献   
2.
【摘要】膝关节髌周脂肪垫不仅协助维持膝关节生物力学稳定,同时还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膝关节髌股轨迹异常、反复摩擦及重复微损伤均可致不同的脂肪垫撞击综合征。本文旨在阐述髌周脂肪垫解剖与功能、脂肪垫撞击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边悬吊联合三道钢丝垂直固定技术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采用锁边悬吊联合三道钢丝垂直固定治疗23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4~68(55.0±1.2)岁。术后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疼痛与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13.0±0.5)个月。1例出现钢丝尾部刺激皮肤外,其余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术后并发症。23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0~14(12.0±1.1)周。VAS评分由术前的(7.96±0.93)分降到术后1年的(0.83±0.6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的(20.30±8.69)°提高到术后1年的(127.39±6.55)°,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18.48±4.00)分提高到术后1年的(96.09±4.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边悬吊联合三道钢丝垂直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满足快速康复功能锻炼要求,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2例髌骨下极袖套样撕脱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插管全身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骨折复位后钢丝垂直捆绑张力带固定髌骨下极骨块。治疗组在钢丝垂直捆绑张力带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伸膝装置。术后随访并指导康复锻炼,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Lysholm评分等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结果 2组患儿均手术成功,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32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4个月。治疗组髌骨骨折愈合时间(3.2±0.5)个月,对照组髌骨骨折愈合时间(3.3±0.4)个月,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膝关节HSS评分及优良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采取双锚钉结合改良Krackow缝合方法重建儿童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具有固定牢固、伸膝装置重建可靠及不需附加外固定等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康复锻炼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内侧髌股韧带股骨附着点定位目前主要采用Schottle点、Stephen点、內收肌结节辅助定位点三种定位方法,前二者基于放射学辅助2D投影技术,后者基于临床解剖标志,均能够对解剖附着点进行有效定位,为手术重建MPFL提供帮助。三种内侧髌股韧带股骨附着点定位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基于临床解剖标志定位结合影像学辅助3D重建技术定位应当是未来定位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于行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4名,平均手术时年龄为21岁。根据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将患者分为Ⅰ度组、Ⅱ度组和Ⅲ度组,术后采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骨术后稳定性,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Kujala评分,并比较其在上述三组间的差异。结果:Ⅲ度组患者平均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和高位髌骨发生率均大于Ⅰ度组和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前平均Kujala评分为54分,术后为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Ⅲ度组患者的术后Kujala评分低于Ⅰ度组及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其术后Kujala评分低于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但Ⅲ度组中有6人(18.8%)存在术后MPFL残存松弛,而Ⅰ度组和Ⅱ度组均无MPFL残存松弛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单纯MPFL重建或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III度J形征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及髌骨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股骨前倾角增大、胫骨外旋角增大以及高位髌骨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出现Ⅲ度J形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揿针联合中药热敷对改善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膝关节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揿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观察2组干预前后疼痛、膝关节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3.216,P=0.023),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3.021,P=0.034)。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揿针联合中药热敷可有效减轻早期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对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92例,依照入院时间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统计比较两组膝关节优良率及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膝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膝关节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1个月、3个月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可促进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后“J”形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进行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治疗的2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术后“J”形征发生情况,并根据结果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统计所有患儿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肢侧别、滑车发育不良、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股骨前倾角度及胫骨外旋角度,分析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后“J”形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后发生“J”形征4例,发生率为18.18%;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滑车发育不良及股骨前倾角度均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治疗后“J”形征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滑车发育不良及股骨前倾角度均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术发生“J”形征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早期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降低术后“J”形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 结果 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型。移位骨折可分为3个亚型:Ⅱa型,大块型骨折,包括髌骨下极1枚孤立性骨折块,或2枚较大的骨折块;Ⅱb型,粉碎性骨折,多枚较小的骨折块,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骨折块;Ⅱc型,袖套样撕脱骨折,沿髌骨下极整个弧面的呈内外方向的长弧形骨折,多为粉碎性的,骨折块非常薄。本研究中Ⅰ型8例,Ⅱa型11例,Ⅱb型42例,Ⅱc型6例。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平均K值为0.782(0.682 ~ 0.896),基本可信;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平均K值为0.837(0.786 ~ 0.884),完全可信。 结论 本文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