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6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022篇
内科学   249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921篇
预防医学   69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974篇
  2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保护性隔离对感染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有1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13.41%;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体温≥38℃、引流量未减少、局部压痛、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接受辅助化疗、行标准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手术时间≥3h及引流时间≥15d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用保护性隔离措施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发生风险,提升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调研我院2015—2017年烧伤患者革兰阴性菌耐药趋势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烧伤病区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菌及其耐药率,计算烧伤病区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并对数据采用Perso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烧伤病区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趋势与头孢曲松的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趋势与环丙沙星的使用强度呈负相关。结论:细菌耐药率同抗菌药物AUD的相关性,可作为降低细菌耐药率,合理进行经验性抗感染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环境表面分离的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情况,为科学选择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分离出的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的消毒剂抗性进行测定。结果 从医院物体表面176份标本中分离出15株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检出率8.52%,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部位居前3位的是治疗操作台面、电脑键盘和ICU床栏。三氯异氰尿酸对15株非发酵杆菌的MIC值为有效氯250~500 mg/L,标准菌株为500 mg/L;MBC值为250~1 000 mg/L,标准菌株为1 000 mg/L。复合季铵盐对15株菌的MIC值为0.98~15.62 mg/L,标准菌株为15.62 mg/L;MBC值为1.95~31.25 mg/L,标准菌株为250 mg/L。结论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分离的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对含氯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抗力未见升高现象,这些消毒剂在医院环境使用消毒效果可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血及脑脊液培养确诊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共收集血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59株,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3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13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 CREC)4株;CRKP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为100.00%;对磷霉素敏感率较高,为96.30%;但CRKP对头孢菌素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低;13例占23.64%患儿选用美罗培南和磷霉素联合治疗,9例占16.36%患儿选用美罗培南和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治疗,6例占10.91%患儿使用美罗培南治疗,治愈率达到80.00%。结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可用于血培养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新生儿的治疗,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验室药敏结果、临床疗效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延缓耐碳青霉烯类细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检测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用药剂量合理控制的影响,为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112例资料,统计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实施血药浓度检测的结果,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及其不同谷浓度对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结果:112例患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其中37例血药浓度位于靶-谷浓度分布区间(10~20μg/mL)占33.04%);依据检测结果,44例患者调整了后续用药剂量,其中20例谷浓度<5μg/mL,增加日用药剂量15例;而18例谷浓度>20μg/mL,减少了日用药剂量12例;此外,出现剂量调整错误病例2例,如1例谷浓度<5μg/mL者减少了日用药剂量和1例谷浓度是在16~20μg/mL区间者增加日用药剂量;选取指征性治疗患者30例,通过万古霉素低浓度组(<10μg/mL)与高浓度组(≥10μg/mL)临床效果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指征性治疗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4例(2例肾毒性反应、1例红人综合征和1例耳毒性反应),主要集中于血清谷浓度大于20μg/mL患者中。结论: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治疗时,应检测其血药浓度有助于用药剂量合理控制,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鉴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感染具有高发生率、高耐药性、高传播性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如何针对耐药菌感染进行科学防控及诊治已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及亟待解决的临床重大问题。有效预防ICU患者耐药菌交叉传播及各常见部位感染发生是首要关键环节。聚焦感染防控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主动筛查、隔离、消毒、患者转运、依从性评估等关键防控环节措施,形成重症医学科耐药菌全程规范化感染防控模式,有效降低临床危重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定植/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DR-GNB)引起的感染变得愈发普遍,其导致的感染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对全世界的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于2015年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它结合了CAZ和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AVI),具有抗MDRGNB产生的多种β-内酰胺酶的活性。CAZ-AVI能更广泛且有效地对抗MDR-GNB引起的感染,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降钙素原(PCT )、C 反应蛋白(CRP)水平在革兰阴性杆菌(G -)感染脓毒症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本院治疗的87例 G -感染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治疗28 d 后的结局分为死亡组45例、存活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入住 ICU d1、d3、d7时外周血 PCT 、CRP 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 PCT 、CRP 预测患者不良结局的诊断学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外周血 PCT 、CRP 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在 d1、d3、d7均显著高于同期存活组患者( P <0.05);死亡组患者的外周血 WBC 水平在入住 ICU d7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05);G -感染脓毒症外周血 PCT 、CRP 与APACHE 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05);当 PCT 值为25.80 ng/mL 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 AUC 值为0.904,当 CRP 值取105.40 mg/L 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 AUC 值为0.882。【结论】外周血 PCT 、CRP 水平检测对 G -感染脓毒症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该院分离自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骨科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510例,经过培养、分离,共分离出阳性病原菌495株,对病原菌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1.2%(465/510),2.6%(12/465)的阳性标本同时分离出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实验室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83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06株、阴沟肠杆菌68株、铜绿假单胞菌60株、鲍曼不动杆菌28株、奇异变形杆菌21株;革兰阳性菌21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表皮葡萄球菌58株、溶血葡萄球菌52株、粪肠球菌32株。结论患者伤口分泌物经细菌培养,阳性病原菌感染有混合性、交叉性和变异性,耐药性较强,临床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采集患者伤口感染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情况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避免患者伤口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