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0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9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4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88篇
内科学   2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97篇
特种医学   241篇
外科学   345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79篇
  2篇
中国医学   18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量评估方法(CT AXIS测量法)、椎动脉高跨变异(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HRVA)评估方法(HRVA定义法)对比,评价两种临床常用术前评估方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方法:选取已行普通CT平扫及头颈部CTA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T AXIS测量法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弓根髓腔宽度(a1)及外径宽度(a2);使用CT骨窗正中矢状位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管内壁外侧3mm处的峡部高度(b)及侧块内高(c),并定义是否存在HRVA;使用CTA MPR测量法测量枢椎PIC最狭窄部的髓腔宽度(d1)、外径宽度(d2)、髓腔高度(e1)及外径高度(e2)。比较CT AXIS测量法测量参数与CTA MPR测量法测量参数的差异,计算三种方法判定不适合安全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比例,并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T AXIS测量法和HRVA定义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使用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分别测量152例患者的304个枢椎椎弓根峡部尺寸,两种方法测量的髓腔宽度(3.82±1.58mm vs 2.55±1.16mm)和外径宽度(6.54±1.91mm vs 5.48±1.4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CTA MPR测量PIC的高度显著大于其宽度(髓腔:6.55±1.34mm vs 3.82±1.58mm;外径:10.20±1.22mm vs 6.54±1.91mm)(P<0.001)。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CT AXIS测量法的假阴性率为6.91%,假阳性率为20.69%;HRVA定义法的假阴性率为11.64%,假阳性率为3.45%。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HRVA定义法评估置钉可行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A MPR测量法可模拟枢椎椎弓根钉道,获取钉道最狭窄部重建截面并准确测量宽度,是术前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的准确方法。CT AXIS测量法与HRVA定义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导致误判或漏判置钉可行性,从而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或选择生物力学性能不足的置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DCB)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P-DCB成形术治疗的43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狭窄率[(12.03±2.15)%]较术前[(86.32±10.26)%]明显降低(P<0.05)。围手术期发生动脉夹层1例,无其他并发症。随访12~16个月,平均13.5个月;症状改善43例,无变化例,症状改善率为95.3%(41/43);全部病人接受DSA或CTA随访,随访狭窄率[(16.1±3.12)%]与术后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0.05);5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1.6%。结论 P-DCB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VA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的24例IVADA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枚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枚,单纯双支架治疗2枚,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5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6枚,Ⅱ级8枚,Ⅲ级1枚。术后随访6~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分1例;DSA复查显示2例复发,考虑相对稳定,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IVADA疗效显著,但具体栓塞方法应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蜡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蜡疗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2 d。2组治疗前后对中医证候头痛、头晕、不寐、恶心或呕吐及耳鸣进行评分,检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MFV、PSV、BA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蜡疗治疗CSA疗效显著,并可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情况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估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FS-C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C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LVA、RVA、BA的PSV与EDV均较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CSA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颈椎功能,同时还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血流量,有效缓解脑部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在临床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颅内段狭窄性病变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90例,根据头颈部CTA或DSA结果分为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37例及重度狭窄2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V2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PV),计算椎动脉血流量(Q),分析PSV、EDV、RI、Q与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PSV、EDV、RI、Q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中、重度狭窄患者PSV、EDV、Q均低于轻度狭窄患者,且重度狭窄患者低于中度狭窄患者(均P0.05);中、重度狭窄患者RI均高于轻度狭窄患者,且重度狭窄患者高于中度狭窄患者(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SV与轻、中、重度狭窄均呈中度负相关(r=-0.613、-0.607、-0.621,均P0.05);EDV与轻、中度狭窄均呈中度负相关(r=-0.617、-0.601,均P0.05),与重度狭窄呈高度负相关(r=-0.828,P=0.001);RI与轻、中、重度狭窄均呈中度正相关(r=0.527、0.604、0.753,均P0.05);Q与轻、中度狭窄均呈中度负相关(r=-0.609、-0.624,均P0.05),与重度狭窄呈高度负相关(r=-0.81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SV、EDV、RI、Q联合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AUC为0.893(95%CI:0.821~0.965),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6.7%,高于各参数单独应用的诊断效能。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颅内段狭窄均有一定相关,PSV、EDV、RI、Q联合诊断颅内段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