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44篇 |
免费 | 27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331篇 |
口腔科学 | 101篇 |
临床医学 | 1667篇 |
内科学 | 1179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16篇 |
特种医学 | 358篇 |
外科学 | 3165篇 |
综合类 | 2889篇 |
预防医学 | 108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567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1293篇 |
肿瘤学 | 5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316篇 |
2021年 | 395篇 |
2020年 | 533篇 |
2019年 | 374篇 |
2018年 | 280篇 |
2017年 | 545篇 |
2016年 | 549篇 |
2015年 | 708篇 |
2014年 | 1052篇 |
2013年 | 1022篇 |
2012年 | 1262篇 |
2011年 | 1324篇 |
2010年 | 988篇 |
2009年 | 947篇 |
2008年 | 900篇 |
2007年 | 563篇 |
2006年 | 460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择53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实施病情观察、切口及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53例患者椎体骨折复位效果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的骨水泥并发症,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迹象,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发现患者再次骨折.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规范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可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骨质疏松(OP)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自主脂肪化的影响.方法 选6周龄雌性SD大鼠,建立OP模型.体外分离、培养大鼠EPC、BMSC.分别取第3、6代BMSC及原代EPC,建立EPC/BMSC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分组:假手术组BMSC(BMSCsham)、OP组BMSC(BMSC ovx)、OP BMSC/EPC共培养组(BMSC ovx/EPC);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分化情况,real-time PCR检测成脂分化标志物PPARγ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BMSC ovx/EPC组BMSC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BMSC ovx组;BMSC ovx/EPC组自主脂肪细胞分化水平明显低于BMSC ovx组.结论 EPC可通过间接接触提高骨质疏松大鼠BMSC的增殖能力,并能有效抑制OP大鼠BMSC的自主脂肪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锶混合溶液对Ti6Al4V合金进行水热处理,温度180℃,时间1、3和6 h。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水热处理后钛合金表面形成了钛酸锶的纳米颗粒薄膜,颗粒尺寸80~230 nm,薄膜中含有极少量铝和钒元素。在无钙Hank’s平衡盐液中的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实验表明,与抛光试样相比,水热处理3h试样的耐蚀性大幅提高。显微硬度压入实验表明,钛酸锶薄膜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内聚力。水热处理制备钛酸锶薄膜的方法可用于钛合金Ti6Al4V骨科植入体的表面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成人骨密度与慢性低度炎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10月间在我院体检人群1033例,年龄范围21 ~75岁,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骨密度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T值和Z值,依据检测结果和WHO诊断标准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记录体检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疾病史,测量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成人骨密度与全身慢性低度炎症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下降(包含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增高(P<0.05),同时在50岁以下人群中白细胞计数与骨密度成负相关(P< 0.05,相关系数为-0.094),即白细胞计数越高,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骨质正常组(P<0.05).成人骨密度下降与高龄(P<0.01)和超重(P<0.05)有关.糖脂代谢指标中,骨质下降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骨质正常人群(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相对危险度1.233,95%可信区间1.028~1.479,P=0.024)、甘油三酯(相对危险度1.185,95%可信区间1.016~ 1.382,P=0.031)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危险度0.147,95%可信区间0.026 ~0.835,P=0.030)与成人骨密度成相关性.另外,本研究发现骨质下降患者的牙龈炎患病率较骨质正常组有所减低(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成人骨密度下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高龄和超重造成的全身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与成人骨密度下降具有相关性,可能与炎症因子刺激影响骨代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去卵巢大鼠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方法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术后12周于胫骨近端植入2颗钛种植钉。将大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OPG组与对照组。皮下注射OPG(10 mg/kg)或安慰剂每周3次。8周后收集实验标本进行μCT和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μ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PG组中增加了124%的骨体积,167%的骨结合,111%的平均骨小梁数目,92%的平均骨小梁厚度,95%的平均连接密度;降低了64%的平均骨小梁分离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评价显示OPG组增加160%的骨面积密度和234%骨?种植体接触。生物力学测试提示OPG组种植体的最大推力增加228%。结论全身应用OPG可以改善去卵巢大鼠骨内种植体骨整合和稳定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和改善骨小梁微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9月于中国贵航集团三O二医院骨科治疗的1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63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岁;摔伤96例,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伤8例。依据术后髋关节功能将患者分为优、良、可、差四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58~93分,平均82.7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46例、良64例、可16例、差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机、骨质疏松、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2.357,95%CI:3.553~87.286,P=0.013)、骨折分型(OR=12.206,95%CI:1.528~36.654,P=0.029)、ASA分级(OR=9.675,95%CI:1.412~32.344,P=0.035)、手术时机(OR=18.542,95%CI:3.206~78.348,P=0.022)、复位质量(OR=19.685,95%CI:3.347~85.376,P=0.016)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手术时机、复位质量为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射频针刀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采取PVP手术治疗,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腰背部痛点射频针刀治疗配合口服阿仑膦酸钠片、罗盖全以及钙尔奇D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仙灵骨葆胶囊。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活动功能Oswestry残损指数评分(ODI)、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变化评分、椎体骨折后Cobb角恢复率评分。临床疗效采用OVCF的治疗指南进行评价。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腰椎活动功能ODI评分及两组椎体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变化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及椎体后凸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率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疗效相当,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针刀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OVCF能有效、快速缓解PVP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骨密度增加,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再次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骨折患者.根据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任意部位的骨密度T值将骨折患者分为正常组53例、骨量减少组63例、骨质疏松组44例,比较三组血清25OHD、PTH、骨密度T值、血清骨钙素蛋白(BGP)、骨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血清PTH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与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与患者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体形成术(PVP)后新发骨折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3年6月到2016年6年间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共148例,分为术后再发骨折组(NF组)和术后无骨折发生的对照组(NC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采用稳态模型评估公式计算,将HOMA-IR≥1.73定义为IR,又将IR患者分为低IR组(<2)、中IR组(2~6)和高IR组(>6).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T值,根据身高、体质量计算BMI.结果 除去各类失访患者,最终128例纳入本项研究,随访过程中有48例术后再发骨折(37.5%).NF组中IR发病率明显高于NC组,且HOME-IR值明显升高(P<0.05).各IR亚组分析发现随着IR的增高,HOMA-IR值和新发骨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但BMI在3个亚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OMA-IR与骨密度T值呈负相关(r=-0.361,P=0.027),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正相关(r=0.413,P=0.015).结论 IR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增高,可参考作为一个预判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脂、血糖、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重庆市3 456名健康体检人群,测量骨密度、血脂和血糖、身高、体质量、血压,根据骨密度结果将体检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异常组,分析不同性别骨密度与血脂、血压、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女性骨密度正常者占31.2%,男性骨密度正常者占29.9%,女性骨密度异常者占29.5%,男性骨密度异常者占9.4%.女性骨密度异常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骨密度异常组的年龄、空腹血糖、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骨密度正常组,HDL-C和双股骨、腰椎(L1~4)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男性骨密度异常组的年龄、血糖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双股骨、腰椎(L1~4)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进一步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年龄、血糖、血压和血脂是女性骨密度下降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是男性骨密度下降的影响因素,血脂、血压和血糖与男性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女性的年龄、血糖、血压和血脂与骨密度下降存在着相关关系,男性的年龄和BMI与骨密度下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