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49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完全免费 | 3246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2973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407篇 |
2018年 | 224篇 |
2017年 | 509篇 |
2016年 | 791篇 |
2015年 | 888篇 |
2014年 | 1458篇 |
2013年 | 1853篇 |
2012年 | 2349篇 |
2011年 | 2367篇 |
2010年 | 2182篇 |
2009年 | 2142篇 |
2008年 | 1922篇 |
2007年 | 2071篇 |
2006年 | 2054篇 |
2005年 | 2077篇 |
2004年 | 1896篇 |
2003年 | 325篇 |
2002年 | 349篇 |
2001年 | 393篇 |
1999年 | 291篇 |
1998年 | 278篇 |
1997年 | 545篇 |
1996年 | 487篇 |
1995年 | 409篇 |
1994年 | 288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148篇 |
1991年 | 148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15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223,自引:6,他引:217
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8年2月至2003年5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分别接受角钢板(A组)、动力髋螺钉(DHS,B组)、Gamma钉(C组)、股骨近端钉(PFN,D组)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四组、共1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各组的结果。结果A、B组和C、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B组相比,C、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A、B、D组和C组相比在术中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高。A组和B、C、D组相比在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差。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A型无移位和ⅠB型部分移位的骨折,应用四种内固定皆可;对Ⅱ、Ⅲ型骨折,适用Gamma钉和PFN;对Ⅱ、Ⅲ型中骨折线未累及小转子水平的股骨外侧皮质者,亦可应用DHS结合大转子张力带或大转子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对大转子处呈冠状面骨折者,不可用角钢板和DHS 相似文献
2.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 总被引:168,自引:22,他引:146
目的观察探讨动力髋螺钉(DHS)、Gamma Nail(γ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在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90例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行DHS、γ钉、PFN内固定治疗。结果经术后2~23个月随访,DHS组优良率为87.2%、γ钉组优良率为91.3%、PFN组优良率为97.4%。结论各种固定有其自身特点。PFN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牢固的髓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不稳定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58,自引:1,他引:157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外侧联合切口行改良双钢板固定SchazkerⅣ型采用前正中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前内侧以胫骨平台"T"型钢板固定;SchazkerⅤ、Ⅵ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外侧以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80°~135°,平均100.0°;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35°,平均117.1°.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TPA及PA度数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5~98分,平均89.6分.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改良双钢板内固定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4.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36,自引:0,他引:136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方法随访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 “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自体植骨治疗的Ⅱ~Ⅳ型跟骨骨折54例共59足。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4足,Ⅳ型15足。术中侧位X线透视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Broden位透视观察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皮瓣下放置引流以防止术后血肿形成。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48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30足,良21足,可6足,差2足,优良率为86.4%。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4足,发生率6.8%,其中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远期发生明显慢性疼痛2足(3.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与跟骨解剖特点和跟骨骨折机制有关。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和反折,复位后通过植骨来支撑关节面骨折块及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术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
6.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15,自引:0,他引:115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治疗困难,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近20年来,随着抗生素、影像技术、内固定和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目前,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很多,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骨折类型、全身及局部情况和科室的技术条件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2,自引:11,他引:91
目的通过对DHS失败病例结果的分析,得出一种单纯的影像学骨折分类方法,来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阐述骨质疏松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采取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998年6月~2003年6月35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病例,骨折按(BoydGriffin,Evans,AO法)标准分类,骨质疏松按Singh标准分度,根据术后X线片评定复位的成败,即内翻角>100°,股骨头穿孔,螺钉穿出超过20mm或金属物断裂认定为手术失败.结果总共发现97例失败病例,4例为稳定性骨折,93例为不稳定性骨折(Evans分类法),不稳定性骨折伴骨质疏松的病例手术失败率超过50%.结论应用Singh和Evans分类法对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和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类,可以精确地预测术后内固定的成败.对于Evans分类法属于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并伴有Ⅲ级以上骨质疏松的病例,DHS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而应采用双极杯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8.
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122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1,自引:0,他引:101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股骨干、股骨髁上、胫骨干和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新鲜四肢骨折1224例,男778例,女446例;平均年龄39岁(16 ̄92岁)。骨折位于肱骨干92例,股骨转子间210例,股骨干488例,股骨髁上92例,胫骨342例。闭合骨折按AO分型:A型642例;B型364例;C型218例。开放骨折15例(GustiloⅠ型8例,GustiloⅡ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d(3h ̄33d)。闭合复位1203例,切开复位23例;扩髓409例,非扩髓815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6 ̄70个月)。1204例骨折愈合,愈合率为98.2%,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3 ̄12个月)。骨折不愈合22例,其中肱骨4例,股骨8例,股骨髁上4例,胫骨6例,总不愈合率为1.8%。术后无急性感染发生,3例发生晚期深部感染,总感染率为0.2%。术中16例发生严重骨折劈裂,4例为肱骨逆行髓内钉固定,4例Gamma钉固定,9例为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占1.3%。6例发生医原性神经损伤,占0.4%。股骨髓内钉主钉断裂1例,锁钉断裂9例(0.6%)。晚期髓内钉末端骨折3例,占0.2%。53例主诉髓内钉尾端部位不适,占4.3%。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在骨折愈合率、感染率、出血量、功能恢复情况和早期活动方面均较满意,是治疗骨干骨折较好的方法,但 相似文献
9.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目的探讨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腔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9月~2001年5月.利用石膏、绷带、跟骨牵引(闭合性骨折)或外固定支架(开放性骨折)行骨折临时固定,待伤后7~15d,平均10.2d,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58岁.平均37.5岁;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0例.其中18例合并腓骨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15例.Ⅲ型9例,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8年:骨折愈合时间8~29周,平均12.7周。按Teeny等踝关节功能评分:忧9例(34.6%).良12例(46.2%),可3例(11.5%),差2例(7.7%);优良率为80.8%。3例(11.5%)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包括2例切口感染和1例切口周缘皮肤坏死.均通过换药等局部处理后治愈。16例(61.5%),患者的踝关节X线片上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但退变程度与临床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能有效地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以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其中16例采用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固定(A组),17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岁(32~74岁);B组,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0岁(21~61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3周,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椎体下半部及下终板无爆裂。A组在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腰椎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椎弓根螺钉向垂直于撑开应力方向的腹侧加压,以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1个月。结果垂直应力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0.094±0.062)显著高于B组(0.018±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11.75°±8.73°,B组6.53°±5.03°)及头侧椎体前上缘至尾侧椎体前下缘距离的变化(A组0.484±0.259,B组0.330±0.14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