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372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261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336篇 |
2011年 | 320篇 |
2010年 | 317篇 |
2009年 | 283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294篇 |
2004年 | 24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58,自引:1,他引:157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外侧联合切口行改良双钢板固定SchazkerⅣ型采用前正中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前内侧以胫骨平台"T"型钢板固定;SchazkerⅤ、Ⅵ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外侧以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80°~135°,平均100.0°;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35°,平均117.1°.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TPA及PA度数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5~98分,平均89.6分.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改良双钢板内固定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2.
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81,自引:10,他引:71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2年1月~2002年10月共有17例(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5.3岁(20.66岁);其中左膝12例,右膝5例;男8例,女9例。按AO分型,41B型3例,41C型14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2例,V型4例,Ⅵ型11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术后1年行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与术后1年TPA及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TPA:t=0.979,P=0.342;PA:t=0.659,p=0.519)。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8.7分(75.98分)。本组患者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微创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及时,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0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涉及胫骨干骺端的骨折,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25~64岁)。按AO分型,A型(不涉及关节面)12例;B型(伴有部分关节内骨折)11例;C型(伴有完全关节内骨折)9例。其中,胫骨近端18例,胫骨远端骨折14例。结果 患者完全负重时间为15.1周(12~26周);X线愈合时间为14.3周(11-24周)。按照Johner-Wruhs评价法,功能优为19例,良为10例,中为3例,差为0例,优良率为90.6%。浅表感染2例,皮肤水疱3例;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结论 微创钢板固定法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X线监视下进行良好的间接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63,自引:14,他引:49
目的 介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5例。AO分型:43A型15例(A2型6例,A3型9例),43B型6例,43C型4例。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25例,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周。根据Mazur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5%。结论 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LockingProximalHumerusPlate)与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手术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锁定钢板治疗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方法组 ,治疗组的满意率 87.5 %~ 76% ,断钉断板率 <16% ,感染率 <8% ,肩峰撞击 <2 0 % ,四部分骨折肱骨头坏死率 3 3 .3 %~ 60 % ,P <0 .0 5。结论 :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方法多样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一种创新、优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内固定取出的必要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2004年10月间3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均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所有患者均缝合断裂的肩锁关节并修复三角肌、斜方肌在锁骨上的止点;9例患者缝合断裂的喙锁韧带。按ConstantandMurley法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对内固定取出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4~40个月,平均2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钢板取出后无再次脱位。仅9例患者取出钢板,取出时间为术后12~27个月,平均18个月。内固定取出前肩关节评分为(76.5±8.6)分,内固定取出后肩关节评分为(99.5±1.0)分,内固定取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O锁骨钩钢板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等优点,但因长期存留体内影响肩关节功能,建议术后取出。 相似文献
7.
AO微型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目的 比较采用AO微型钢板螺钉与克氏针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组 2 0例 2 8处骨折 ,术后随访 2~ 12个月 ,平均 4.7个月。克氏针固定治疗组 3 0例 41处骨折 ,术后随访 1年以上。以TAFS标准评价术后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功能和术后感染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微型钢板固定组优良率为 82 .1% (2 3 / 2 8) ,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为 70 .7(2 9/ 4 1) ,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微型钢板组 19处开放性骨折中 3处发生感染 ,克氏针组 2 9处开放性骨折中 5处发生感染。骨折愈合时间微型钢板组为 4~ 6周 ,平均 4.8周 ;克氏针组为 6~ 9周 ,平均 7.8周 ,2例发生骨不连。结论 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感染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相比 ,AO微型钢板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克氏针组 相似文献
8.
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崔立群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8):788-789
目的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27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17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10例。结果27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个月,按Karlsson分类进行评价:锁骨钩钢板固定组A级10例,B级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A级3例,B级7例。结论锁骨钩钢板和可吸收螺钉均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可吸收螺钉固定需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而锁骨钩钢板固定更牢,更能早期活动,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