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9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完全免费 | 789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293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215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325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27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 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胸椎37例、腰椎25例.CT或MRI显示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和脓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给予4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术后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81.5 mm/1 h,C反应蛋白平均为41.6 mg/L,其中51例(68.9%)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抗结核化疗4周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3.8 mm/1 h,C反应蛋白降至27.4 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结核症状及病椎疼痛消失.病椎植骨单节段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双节段融合时间平均6.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4.9%,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7.3%.术后12个月有3例患者仍扶拐行走(Frankel 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病灶治愈的重要保障.动态观察和全面评估疗效指标,对于判断手术疗效和病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90-91
20世纪50年代初期,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实施并报道了颈椎前路手术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开创了颈椎外科新纪元。此后,对颈椎病的临床和病理变化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尤其近2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学者们对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研究表明,早期诊断、选择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颈椎病远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并截瘫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期胸膜外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联合后路钉(钩)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行病椎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的23例多节段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18~61岁,平均32.8岁.术前均行胸椎X线、加密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行椎弓根钉和(或)钩内固定.若前、中柱正常组织50%,选择椎弓根钉或钩内固定;若前、中柱正常组织<50%,选择椎板钩内固定或不固定.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根据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后凸畸形Cobb角及随访中角度丢失情况并观察钛网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钛网植骨融合时间平均8.7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均得到了门诊随访,平均随访18.6个月.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46.8°矫正至术后的平均20.7°,末次随访平均丢失2.6°.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E级16例.发生胸膜损伤1例,脱钩1例.未发现窦道形成,无椎体结核复发,无椎弓根钉、钛网及棒松动、断裂等.结论 一期胸膜外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并后路钉(钩)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无椎体后柱结构破坏的病椎中选择行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固定确切且可减少内固定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下颈椎不稳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运用Klekamp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其中经关节螺钉作为锚钉结合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21例,单独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7例,其中联合前路手术13例,均行植骨融合术.结果共置人86枚经关节螺钉,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等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1例患者的1枚螺钉术后1个月出现松动,经加强外同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固定可靠及经济等优点,值得更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6.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病变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4~65岁,平均52.4岁;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6例,单侧椎体后缘离断6例,脊柱不稳引起的力学源性腰腿痛1例,单侧侧隐窝狭窄2例。L3-4病变1例,L4-5病变14例,L5S1病变10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7天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变化。随机统计另25例行开放TLIF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并与行微创TLIF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5例行微创TLIF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54min;术中出血平均367ml。微创TLIF术后第1天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P<0.001)。术后1例患者减压侧手术切口周缘皮肤坏死,经切除坏死皮肤,重新缝合切口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行微创TLIF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7个月,除1例患者主诉手术区域轻度疼痛外,其余患者均未诉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平均(15.6±5.4)分,手术结果优良。结论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建立L4.5,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融合术式的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一名5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女性患者,以k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9.0软件,建立L4.5滑脱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分别建立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术式将上述模型进行不同组合,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融合器的应力分布及融合节段的角位移变化,由此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的螺钉应力和角位移明显高于椎体间融合术(P〈0.0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两组之间螺钉应力、融合器应力及固定椎体的角位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融合器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或双枚融合器植入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于椎体间融合,植入单枚融合器和双枚融合器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7年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32例重度(Meyerding分级Ⅲ和Ⅳ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隙Cage植骨。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融合情况,并根据神经损害体征、腰部活动功能和对职业的影响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2.5个月,优良率90.6%,融合率84.4%,平均腰椎滑脱率由术前的57.3%降低到术后的12.2%。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暂时性单侧根性疼痛2例,足背皮肤麻木伴轻度的踝关节背屈肌力减弱3例,Cage下沉5例,平均下沉1.1mm。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器是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脊旁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5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管狭窄症7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0例.开放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平均53.4岁;椎问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3例、椎管狭窄症8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前、术后第1、3、5、7天的肌酸激酶水平.对术后1年以上患者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别对11例小切口和10例开放手术的患者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结果 小切口组术中出血及术后第1、3、5无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25例、开放组30例获得随访.VAS分值和ODI百分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明显差别,而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尢明显变化,脂肪化轻微;而开放组多裂肌萎缩明显,并且瘢痕化、脂肪化明显.结论 与传统PLIF术相比,小切口PLIF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