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椎体间金属支架腰椎融合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经椎体间金属支架腰椎融合术邱勇唐天驷使用自体骨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长期以来一直是治疗腰骶部退行性病变的标准方法之一。这方法不仅带来供骨处并发症[1],更由于植骨块有限的强度和形状的不一致而不能保证融合段的稳定性。术后可发生植骨块移位、椎间... 相似文献
2.
3.
4.
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治疗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进行性退变性脊柱侧凸、假关节、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及腰椎关节突综合征等疾病。其主要优点是: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最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最低。目前.椎间cage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逐渐取代了单纯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迅猛发展.腰椎融合术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前路腰椎融合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前路腰椎融合术的疗效。方法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应用腹腔镜行腰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6~66岁,平均52岁。腰椎滑脱症18例,其中Ⅰ度16例、Ⅱ度2例;腰椎不稳3例;椎间盘变性2例。患者症状为反复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行L4,5节段融合13例,L5S1节段10例。功能评估采用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统计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摄X线片,观察椎体的融合情况和Cage有无下沉。结果手术时间为50~18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为50~300ml,平均80ml。术中发生并发症2例,1例为镜下定位错误,1例为小血管出血。术后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6.6个月。ODI评分手术前为(35.25±5.36)分,术后2周为(41.77±11.43)分,3个月为(45.14±7.35)分,6个月为(44.87±3.56)分,12个月为(46.35±5.48)分,术后各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2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1例6个月融合。1例术后3个月发现相邻椎体滑移2mm,6个月时融合。2例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丢失1mm。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内植物松动、脱落及逆向射精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腰椎融合术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的椎间盘变性及Ⅱ度以下腰椎滑脱患者。手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对相邻椎间盘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是否在相邻退变椎间盘或相邻正常椎间盘的腰椎不稳患者中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溯分析具有2年以上影像学分析和详细临床效果随访记录的35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术。根据术前MRI检查分析评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结果不管相邻椎间盘有无退变,腰椎不稳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尽管腰椎融合术将加速其相邻节段退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治疗腰椎不稳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928-93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每年腰椎融合手术数量以77%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技术在前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4月~2005年1月行L4/5前路腰椎间融合术52例,腹腔镜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3例(A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7.9±1.8岁;腰椎滑脱症14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4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小切口经腹膜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29例(B组),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4±1.6岁;腰椎滑脱症21例,退变性椎间盘疾患3例,腰椎术后综合征5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分别平均随访23.5个月和21.2个月,两组临床优良率、椎间高度维持和植骨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准备和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小切口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A组4例,发生率17.4%;B组3例,发生率10.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和小切口技术进行L4/5椎间融合都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从并发症和技术上分析,采用小切口经腹膜后行L4/5椎间融合更为合理和微创,操作方便、快捷,不需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9.
应用椎间隔合器行下腰椎融合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应用椎间融合器 ( Cage,美国 Sofmor Danek公司生产 )治疗下腰椎疾患 39例 ,效果满意。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9例中 ,男 2 7例、女 1 2例 ,年龄 2 7~ 62岁 ,平均 42 .8岁。根据临床症状、X线、MRI诊断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32例 (腰 4、5间隙 1 7例 ,腰 5骶 1间隙 1 5例 ) ,其中椎间隙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痛 2 6例 ,合并腰椎退行性变、动力位 X线片椎间位移 >3mm 1 5例 ;轻度移位 <30 %椎体滑脱 4例 ;腰椎失败综合征再手术 3例。1 .2 手术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 ,病人为拱桥…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经临床检查和推间盘造影确诊为椎间盘内紊乱的27例患者分为两者,一组行椎板开窗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内植骨术(Cage组),另一组行椎板开窗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PSF组),术后随访2~3年,观察患者腰痛改善和腰椎融合情况。结果:腰痛改善率:术后第1年Cage组为89%,PSF组为91%,术后第2年Cage组为93%,PSF组为94%,腰椎融合率:术后第1年Cage组为92%、PSF组为93%,随访期内两组各有1例未融合。结论: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内植骨或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