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3篇 |
免费 | 43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328篇 |
内科学 | 43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58篇 |
外科学 | 884篇 |
综合类 | 586篇 |
预防医学 | 85篇 |
药学 | 270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24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189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53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马尾神经硬膜疝的发生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2011年6月1日收治的41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手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致伤机制、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和随访数据,观察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情况. 结果 4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49例(11.8%)术中探查发现合并马尾神经硬膜疝.前路手术组115例患者,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7.8%(9/115).后路手术组301例患者,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为(13.3%,40/301),其中40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板骨折患者中有38例合并马尾神经硬膜疝,发生率为95%.发生马尾神经硬膜疝的患者中44例(90%)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5例(10%)虽然神经功能完好,但在术中发现很大一部分马尾神经根被嵌夹在椎板骨折裂隙中. 结论 对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及椎板骨折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考虑创伤性马尾神经硬膜疝存在的可能,术中应谨慎操作以防止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助MRI影像,研究胸腰椎骨折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先后顺序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2年9月132例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片、CT和MRI抑脂序列检查资料.按骨折形态行AO骨折分型,棘间韧带(ISL)、棘上韧带(SSL)、黄韧带(FL)和小关节囊(FC)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整、血肿和撕裂,ISL又分为血肿比例>50%和≤50%.最后分析AO形态学损伤的进行性等级与MRI信号之间的关系. 结果 AO A1/A2表现为单纯FC牵张损伤,A3出现ISL撕裂,范围较小,FL和SSL基本完整;AO B1表现为除FC损伤外,还有ISL血肿撕裂,SSL/FL损伤发生率较低,β2表现为SSL/FL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AO C表现为小关节脱位伴骨折,ISL、SSL、FL均会撕裂.AO骨折程度与MRI显示PLC损伤高度相关(P<0.01). 结论 MRI能很好显示PLC各单元的损伤情况及其损伤顺序.AO形态学分型与MRI紧密关联,随着创伤力量的增加,PLC各成分出现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小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小关节突交锁37例.56例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分类标准(ASIA)[1]:A型5例,B型21例,C型23例,D型7例.所有患者入院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减压Cage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损伤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病例中,53例获得完全复位,成功率88.33%,7例达到90%复位,复位效果尚满意.所有患者完全复位,无大血管、食管意外损伤;5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予以激素、雾化治疗后逐渐恢复;2例ASIA A级患者于术后15、19 d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余58例患者均获得18 ~ 30个月随访,平均24个月.按ASIA分型,3例A型治疗前后无变化;B型21例,转为C型13例、D型5例;C型23例,转为D型13例,E型8例;D型7例,均转为E型.结论 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患者,术前经CT扫描显示一侧椎弓根完整,查体无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经肌间隙入路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可提高骨折椎复位效果及质量,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松质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植骨方式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后疼痛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 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并且术后疼痛情况明显缓解(P <0.01),但术后15个月时因内固定物已取出,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从而再次引发腰背痛。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伤椎椎板融合增加了伤椎后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但内固定取出后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导致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临床应考虑多种植骨方式结合来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系统(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 JeRP)及其相关参数,评估其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Jefferson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排除寰椎横韧带断裂后,采用原型JeRP系统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初步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应用中的不足,通过寰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重新确定寰椎侧块上、下位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长度,根据该数据设计、改良JeRP钢板并予以临床应用。术后采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寰枢椎不稳,应用CT扫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8例Jefferson骨折患者行经口咽寰椎骨折复位、原型JeRP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逐渐改善,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未见寰枢椎失稳,但其中3例患者因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破寰枕关节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针对此问题,并通过应用解剖学测量,模拟置钉显示寰椎侧块外1/3平分线与寰椎上、下关节面交点所形成线段的中点作为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的进钉点,可保证JeRP钢板侧块上位螺钉不穿透上关节面,同时可保证足够空间置入下位螺钉,具备临床可行性。根据此结果设计出改良JeRP钢板,应用于4例Jefferson骨折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螺钉均位于寰椎的侧块中。结论原型JeRP初步应用显示较好的疗效,但仍存在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穿透寰枕关节的可能;改良后钢板的设计更加符合寰椎的解剖结构,基本可以保证螺钉位于侧块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射平片与CT诊断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经手术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均实施放射平片与CT诊断,将术后诊断结果作为参考,对比分析放射平片与CT诊断结果。结果 CT诊断椎管狭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骨折片突入椎管、中柱骨折、后柱骨折等方面符合率均明显高于放射平片(P<0.01),但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采取CT诊断可取得较好的诊断结果,符合率高,若能结合放射平片,则能弥补其不足,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PSO)长节段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SO长节段固定治疗的65例脊柱创伤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出血量为380~1 850 ml,手术时间90~210 min,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为E级,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及术后2年与术前后凸角和骶骨后上缘与颈7铅垂线的距离(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椎管狭窄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O长节段固定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改善后凸畸形重建矢状面的平衡,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给予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分析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必要的术前探访,做好必要的随访观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必要的呼吸管理以及体位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