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4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完全免费 | 560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117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80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 总被引:311,自引:12,他引:299
作者报告26例Ⅲ度以上腰椎滑脱患者的手术治疗.其中Ⅲ度14例,Ⅳ度10例,Ⅴ度2例。病理分型为退行性及峡部裂滑脱。滑脱平面为L4.5及L0S20病史2~7年.平均35年。手术指征以临床症状体征为主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Ⅲ度以上滑脱24例患者采取后路双侧小关节及椎板切除彻底减压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其中4例加BAK椎间植骨融合器.24例后路一次手术完成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Ⅴ度)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先期前路手术切除坠落于骶骨前的滑椎,二期手术将滑椎的上位椎体与骶骨相连接.恢复脊柱序列,RF-Ⅱ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后本组26例全部达到解剖复位.无感染。除1例Ⅴ度滑脱术后出现暂时性L4.5、L0S1神经根牵拉症状外.余患者无神经系统功能恶化。所有病人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优6例,良18例,可2例。本组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中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复位丢失.患者情况稳定。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螺钉无折断,无其它远期并发症。因此.在重度滑脱的治疗中.走出传统减压仅行椎板切除的误区.以小关节为中心进行彻底减压.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后不产生新的症状的关键。恢复合乎解剖序列的神经管道,椎间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内环境.坚强内固定促进椎间植骨融合,为解决临床治疗中的难点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病灶彻底切除椎间融合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80,自引:4,他引:76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92°,平均34°。手术采用病灶彻底切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22例,髂骨44例,髂骨加肋骨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年,优良率为98.7%,植骨融合率为97.4%,术后后凸畸形成角为5°~62°,平均22°。结论病灶彻底切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h,术中平均出血450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h,术中平均出血350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人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67,自引:13,他引:54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的减压、内固定与融合术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目的观察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和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12月~1999年12月,对3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前X线检查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6例;L4,5滑脱29例,L5S1滑脱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14~2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38例患者中,31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为81.6%。32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4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2例Ⅱ度滑脱复位达90%,解剖复位率达94.7%。结论应用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满意。 相似文献
6.
C2,3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 探讨C23椎弓根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1~56岁,平均38.5岁.根据Levine等分型标准Ⅱ型11例,ⅡA型10例,Ⅲ型5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20例.采用后侧入路,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复位骨折后,采用Axis或Vertex系统经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椎板间和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C2侧块中点为进针点,进针方向为向头端倾斜15°~25°,向中线倾斜20°~25°;螺钉长度为26~30 mm,直径为3.5~4.0 mm.以C3侧块的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针点,水平面上进针方向为向头端内侧倾斜35°~45°,矢状面上丝锥在C3向头侧倾斜约10°,进深为20~25mm,长度为18~24 mm,直径为3.5~4.0 mm.结果 术后骨折复位满意,且全部愈合,颈椎功能无明显受限,无一例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6例术前有神经症状者术后1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6~54个月,平均29个月.6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术后CT检查示C2椎弓根螺钉偏外3枚(3/52);C3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横突孔7枚(7/52);未发现螺钉偏内病例.按Mayo(McGro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价标准评分,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8.46%.结论 经C2,3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协和)分型系统 总被引:53,自引:11,他引:42
目的:根据1245例脊柱侧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复习测量了427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间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生、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以及术后长期随访的X线片及临床资料,按SRS关于侧凸和侧凸顶点的定义,制定了PUMC(协和)分型系统,并应用PUMC分型方法对以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重新分型,统计常见各型所占比例及相应融合范围,并对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随后用新的分型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前瞻性临床验证,总结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按PUMC分型方法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3型13个亚型,其中PUMC I型占56.62%,Ⅱ型42.16%,Ⅲ型1.22%。观察者间可信度为85%(Kappa系数0.832),可重复性为91%(Kappa系数0.898)。按此分型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手术治疗152例,平均随访19.5个月(18-26个月),未发现术后失代偿现象。结论:建立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系统,该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常见的类型及相应的融合范围的临床指导性较强,其可信度、可重复性远高于King分型。 相似文献
8.
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26个月。 45例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7.8%;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或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手术操作原则,内置物并发症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手术治疗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侧后方斜向单枚BAK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及小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和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由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BAK椎间植骨融合器,再经棘突根部向对侧未减压的小关节植入1枚小关节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0例,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5岁;其中融合节段为L3~4者4例,L4-5者1 相似文献
10.
前路内固定矫正结核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总结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和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 ,探讨前路内固定植入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 方法 1997年 6月~ 2 0 0 1年5月 ,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和一期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18例 ,其中颈椎 1例 ,胸椎10例 ,胸腰段 2例 ,腰椎 5例。平均每例受累椎体 2 8个。脊柱后凸畸形角度 2 7 0°~ 75 5°,平均47 5°± 11 4°。均采用髂骨植骨。 结果 18例病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 5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 ,植骨均完全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 3 6个月。后凸畸形矫正度数为 32 7°± 8 3°,后期矫正度丢失 3 2°± 2 8°。 结论 前路内固定手术在脊柱外科治疗中能有效地达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和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目的 ,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