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75篇 |
免费 | 13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7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14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917篇 |
内科学 | 8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619篇 |
特种医学 | 76篇 |
外科学 | 1988篇 |
综合类 | 731篇 |
预防医学 | 62篇 |
眼科学 | 96篇 |
药学 | 16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80篇 |
肿瘤学 | 6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259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333篇 |
2012年 | 701篇 |
2011年 | 948篇 |
2010年 | 909篇 |
2009年 | 753篇 |
2008年 | 603篇 |
2007年 | 580篇 |
2006年 | 575篇 |
2005年 | 391篇 |
2004年 | 372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19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诊断、预后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合并ACS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相关研究进展。结果例1为65岁男性,确诊 PV 3年, JAK2V617F突变阳性,因心绞痛反复发作,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回旋支中段弥漫偏心性狭窄80%;于左回旋支中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依维莫司洗脱支架1枚,术后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及羟基脲治疗PV,随访3年余症状平稳。例2为44岁男性,确诊PV 3年,JAK2V617F突变阳性,给予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患者先后出现脾梗死、脾静脉血栓及闭塞、区域性门脉高压、胃底静脉重度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前2个月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脉近段血栓影,狭窄60%;入院后1个月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弥漫血栓影,狭窄90%,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双重抗血小板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PV合并ACS相对少见,JAK2V617F突变阳性、WBC增多、年龄大于65岁及既往血栓病史是PV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合并症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对于以PV导致的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的ACS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文献综合,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航空航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资料引用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34篇. 资料综合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门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的新兴技术,是高通量研究生物体的一种方法.在航空医学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筛选与心理应激相关的血清生物学指标,用以选拔具有良好飞行能力的飞行员,探讨航空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航天医学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如火箭推进剂对睾丸蛋白质组的影响,微重力作用及离子辐射对组织细胞及环境微生物蛋白表达的影响等. 结论 由于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实时研究蛋白质动态表达等特点,使其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研究中.未来还将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阐明航空航天疾病的生理机制,建立诊断标准,探寻治疗靶点,为航空航天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国内外飞行人员无症状脑梗死(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s,ACI)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 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36篇. 资料综合 ACI在飞行人员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除了一般血管危险因素,飞行高度和机型等飞行因素也与ACI相关.低压、高G值载荷、飞行中滞动及右向左分流等是造成ACI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ACI的航空医学鉴定标准,飞行人员ACI的医学鉴定通常参照症状性脑血管病的标准.结论 飞行人员ACI不仅与常见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还受诸多飞行因素的影响.解决飞行人员ACI的治疗、预防和飞行适应性评价等问题,需要开展ACI预后观察、综合防治及飞行适应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以来[1],针刺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刺伤是一种由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发的意外针尖扎伤,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2]。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最高危人群[3]。相关研究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6%~50%[4-5],国内为88.9%~96.7%[6-7];毛秀英[8]报道国内护士年人均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为3.5次/人.年,远远高于国外Smith等[5]研究的0.75次/人·年和Azadi等[9]研究的0.52次/人.年的报道。由此可见,国内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更高。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和艾滋病病毒( HIV )。经皮暴露于HBV、HCV、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分别约为6%~30%,1.8%,0.3%[10]。此外,针刺伤可使医务人员产生恐惧、害怕、焦虑、抑郁、忐忑不安、无可奈何等不同的心理压力[11-12]。针刺伤不仅危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还造成经济和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由针刺伤所引发的费用主要包括为遭受针刺伤害的护理人员提供初始的和随访的治疗,与药物毒性作用和工时损失相关的费用,暴露后担心被感染的紧张心理反应所导致的治疗费用以及与HBV、HCV或HIV等血清阳转后的社会支出费用。对于作为家庭支柱的医务人员来说,针刺伤后一旦感染,甚至死亡,对家庭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而对于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来说,一旦护理人员被感染,就会导致她们离开自己的岗位,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数量,对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0]。与发生针刺伤相 相似文献
5.
护理专科化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指示精神,我国各地已逐步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重点临床领域积极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教学是专科护士培训中的重要环节,培训基地的规模、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及组织管理等对所培训的专科护士有重要影响。建立合格的临床培训基地,是保证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口腔健康新理念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南。近年来口腔护理技术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工作中护理人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患者的病情、口腔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口腔护理技术,以达到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以及起到预防口腔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本文现将临床口腔护理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术后疼痛不仅造成患者心理和情感上的不愉快,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近年来术后镇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新的镇痛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术后自控镇痛( PCA)患者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强调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我国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项用于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手术,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加强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THA主要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THA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每年施行THA的病例数都在大幅度、稳定增长中[1-2]。目前国内每年施行THA的例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没有具体数目报道。研究表明,辅以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 THA可有效缓解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并改善其功能,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3],而自我效能是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质量技术是消毒供应中心(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 )的质量核心,包括质量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结果评价[1]。 CSSD的质量技术管理对专业建设、专业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发挥、质量管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对国内外CSSD质量技术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为我国CSSD质量技术管理新机制的建立完善及CSSD评价验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疾病患者病程较长,持续的诊疗和照护需求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自责感,这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目前对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心理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我国医院、社区、社会的共同关注。患者自我感受负担( self-perceived-burden,SPB)是指患者由于医疗诊治需要依赖他人的照顾和支持,在经济、情感上存在担心他人被自己拖累的心理现象[1]。研究发现SPB在慢性病中晚期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9%~65%[2],可使其产生内疚、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3],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决策、预后和生存质量[4]。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感受负担除了会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地点和治疗方案的确定[2]外,也是危重患者加速死亡的因素之一。故近年来,对慢性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已成为医务工作的重点。通过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患者自我负担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内外学者对此大多从质性研究开始,且大多选择癌症晚期的患者,其次是慢性疼痛和卒中后及临终患者。为了解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现状,明确其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现将国内外患者SPB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