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9篇
  免费   206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86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980篇
预防医学   217篇
药学   487篇
  7篇
中国医学   276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 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 vs.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 CI:2.80 ~ 11.74,P<0.01).在次危重(9≤ISS< 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 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 CI:1.17~ 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 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24 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 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该疾病很难被确诊.此外,治疗DVT的副作用明显,因此正确诊断静脉血栓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成像在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分子成像的靶点、示踪剂及其用于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护理在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氨甲环酸给药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的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1月行THA的RA 15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氨甲环酸给药情况分为研究1组52例、研究2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1组于术前30 min和术后6 h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研究2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照组术前30 min及术后6 h均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观察3组围术期失血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血红蛋白( Hb)水平及围术期Hb最大减少值;分析手术前后手术侧肢体周径差值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结果研究1、2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率和输血量均少或低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均少或低于研究2组( P<0.05)。研究1、2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少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少于研究2组(P<0.05)。3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研究1、2组高于对照组,研究1组高于研究2组(P<0.05);围术期血红蛋白最大减少值研究1、2组低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低于研究2组(P<0.05)。3组术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术前(P<0.05)。3组手术前后手术侧肢体周径差值及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THA围术期内予以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能有效改善RA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且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较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握拳频次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12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1组(A1组,每天3组握拳运动)、实验2组(A2组,每天6组握拳运动)和对照组(C组).置管后第1、2、3、21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以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A1、A2组置管21 d后的Vmax、TMFV增加,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A1组和A2组血液流速及血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CC患者置管后应尽早做握拳运动,每天至少3组握拳,从而减少血液瘀滞,预防U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2014年4月~2015年4月,80例患者在我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应用利伐沙班。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0%,满意度为92.5%,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5%,满意度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可以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提高预后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血管造影或者彩色多普勒予以诊断,而后结合患者自身病情予以针对性治疗。结果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共有7例,主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使用手术将栓子取出,5例则使用抗凝与溶栓疗法。26例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局限于小腿,确诊依据为临床症状与体征,均给予一般性处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接受妇科肿瘤手术的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给于抗凝药物,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浸透敷料出血、切口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时,低分子肝素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对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同期双侧THA患者42例,关节腔内使用TXA 21例为观察组,使用生理盐水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观察患者3月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结果:观察组术后总的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病例.结论:THA关节腔内使用TXA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并减少输血率,不增加术后PE及VT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