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篇 |
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185篇 |
综合类 | 54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19例,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矫正和后路植骨融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 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患者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断钉、断棒发生,JO A评分由术前(7.35±2.39)分改善至术后(13.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 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利用Pro/ENGINEER 4.0软件对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钢板螺钉三维模型导入Mimics 16.01中按照经典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要求进行配准,并对模型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将模型导入ANSYS14.0软件内,垂直方向加载80 N,表面施加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运动状态,测量螺钉和棒的应力。 结果 寰枢椎三维重建模型共划分39 842个体网格,对模型进行加载后,上位螺钉根部前屈最大应力为(62.34±5.52)MPa (F=73.23,P<0.05); 下位螺钉根部和顶端侧弯最大应力分别为(78.42±5.5.14)Mpa(F=112.32, P<0.05);(95.48±7.12)Mpa(F=62.32,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状态下上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下位(t前屈=12.2,t后伸=9.23,t侧弯=-22.98,均P<0.05),而在侧弯时下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上位;下位螺钉顶端与根部在相同运动状态下比较,顶端大于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3.14,t后伸=22.01,t侧弯=8.13,均P<0.05)。 结论 经口寰枢椎固定系统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能承受正常寰枢椎运动承载的应力,但术后患者要减少前屈和侧弯运动,以降低固定系统疲劳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00个寰椎的后桥和侧桥的存在情况作了观察。其中129个寰椎(43.0%)有后部分桥,22个寰椎(7.3%)有后完整桥;34个寰椎有侧部分桥(11.3%),16个寰椎(5.3%)有侧完整桥。经统计学检验,在左右侧后完整桥及左右侧侧完整桥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对寰椎横突孔、后弧孔及侧弧孔内径的测量显示,绝大部分后弧孔(92.0%)较同侧横突孔小,且右横突孔与右后弧孔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还测量了两种完整骨桥的宽度,探讨了狭小后弧孔对正常椎动脉机能的可能影响,分析了文献中关于寰椎桥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椎骨折行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科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4例经口咽入路行前路钢板内固术的寰椎骨折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口咽部护理、术前训练、术后护理、出院康复指导等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等护理并发症,术后恢复满意,痊愈出院.结论: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椎骨折行前路钢板内固术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枢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置钉技巧.[方法]总结2000年10月~2008年9月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6例,置钉132枚.术中在直视下依据手感行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复位固定.[结果]本组66例13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及神经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6枚螺钉术后行CT检查,其中91枚位置良好(94.89%).全部病例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术前影像学测量,术中显露寰椎后弓、直视下依据手感置钉、X线确定进钉方向,是安全置钉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 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夹角,并且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观察术后随访C1-C2,C2-C7夹角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10.3年,平均5.2年.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1-C2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8.4°±9.3°、2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2-C7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4.5°±10.1°、5.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5);其中术后随访C1-C2固定角度<20°(10°~20°)共计30例,≥20°(20.0°~43.6°)共计62例.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C1-C2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与C2-C7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之间也存在线性负相关. 结论寰枢关节行后路手术固定于高度前凸位时将导致术后下位颈椎的脊柱后凸,并且固定角度越大,下位颈椎的后凸程度就越大;为了保持下位颈椎的生理性曲度,手术中应尽量将C1-C2固定的角度控制在10°~20吨围内. 相似文献
10.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 方法 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并依据寰椎椎弓根的形态对寰椎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寰椎的各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 结果 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mm的占16.7%(8/48),其中4.2%(2/48)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mm.将寰椎分为普遍型(占83%)、轻度变异型(占13%)和重度变异型(占4%). 结论 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