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55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1195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1306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350篇 |
2013年 | 579篇 |
2012年 | 705篇 |
2011年 | 833篇 |
2010年 | 856篇 |
2009年 | 969篇 |
2008年 | 752篇 |
2007年 | 816篇 |
2006年 | 742篇 |
2005年 | 671篇 |
2004年 | 500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32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888篇 |
1996年 | 795篇 |
1995年 | 921篇 |
1994年 | 549篇 |
1993年 | 385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对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 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3,他引:119
目的评价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对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研究,18~64岁、ASAⅠ或Ⅱ级、择期硬膜外腔阻滞下骨科和妇科手术病人,手术结束时,随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或生理盐水2ml,12 h后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加mg或生理盐水2 ml,同时采用吗啡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术后吗啡的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总次数和PCA有效次数、术后2、4、6、12和24 h的疼痛强度(VAS评分)、镇痛的补救措施、不良反应和病人对镇痛的满意度以及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和生命体征。结果共完成223例,其中采用帕瑞昔布钠114例,安慰剂109例。与安慰剂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12 h和24 h吗啡用量减少(分别平均减少40.9%和46.1%),术后12 h和24 h PCA总次数和PCA有效次数降低(P<0.05或0.01),术后4、6、12和24 h VAS评分降低,术后24 h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而有关不良反应和化验结果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妇科和骨科手术后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 bid可安全地减少术后吗啡用量,提高病人术后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97,自引:3,他引:94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显微外科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81,自引:74,他引:7
张涤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1):1-3
显微外科是近代医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外科手术技术,它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中国学者分别在实验室中开始进行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获得成功。但直到70年代初(1972年)中国和美国医学家才首次先后应用小血管吻合技术首创应用髂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获得成功,得以一期修补缺损。这门技术的产生,也就把古老的整形外科带蒂组织移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整形外科修复技术登上一个新台阶。同时,骨科以及手外科等学科的医师亦对这方面进行攻坚闯关,在创新和开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目的探讨影响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7年1月~1999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单侧胫骨pilon骨折.术后16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关节退行性变及关节强直.男13例.女3例;年龄25~55岁,平均36.5岁;坠落伤7例,交通伤5例.砸伤3例.其它损伤1例,开放性骨折6例.均行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10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25d.平均8.1d、根据Ruedi-A1lgower分型.Ⅱ型7例,Ⅲ型9例。7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9例行有限切开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可6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2例:差10例,其中Ⅱ型3例.Ⅲ型7倒术后发生创面不能闭合1例;切口感染4例,2例开放性骨折出现表浅感染.2例闭合性骨折出现深部感染;关节退行性变9例.其中2例出现较严重的踝关节内翻;关节强直11例,结论影响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骨折类型、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腓目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移植骨的填充及钢板支撑固定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内镜甲状腺切除术150例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57
目的 探讨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方法与优缺点。方法 采用胸部乳晕人路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150例,其中甲状腺腺瘤4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4例、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40例、甲状腺癌5例。手术时间80(50~270)min,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2例,甲状腺单叶大部分切除54例,甲状腺双叶大部分切除1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37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单叶并峡部全切除2例。结果 成功完成手术144例。无神经或甲状旁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3∽7)d,术后随访1~13个月,无复发,患者均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中转开放手术6例。结论 内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微小切口选择在身体的隐蔽位置,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术后发生的肺栓塞(pulm onary em bolism,PE)在外科手术后已屡见不鲜,重者发生猝死,引发并不少见的医疗纠纷。肺栓塞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 bosis,DVT)直接关联,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一、术后并发DVT和PE的流行病学PE是指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世界显微外科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52,自引:49,他引:3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4):246-249
显微外科(Microsurgery)是利用光学放大,即在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使用显微器材,对细小组织进行精细手术的学科。它是现代外科技术中的一项新进展,是外科手术治疗、组织器官移植过程中的一项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目的 寻找更合理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2001 年 5 月至 2003年5月,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618例,随机分两组,335例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麻组),283例采用联合麻醉(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局麻组手术时间平均35 min。住院平均2 5 d,平均花费4326元。无切口感染,无尿潴留,6例阴囊积液。联合麻醉组手术时间(加麻醉时间)平均90 min。平均住院8 d,平均住院费6775元。无切口感染,32例术后尿潴留,15例阴囊积液。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结论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术前护理干预对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将 2 0 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 0 0例 ,采取不同护理干预 ,并于手术前 1d和麻醉开始前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对病人进行调查 ,评定其焦虑状况。结果术前病人明显存在焦虑情绪。经手术前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病人焦虑状况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提示手术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且越临近手术焦虑情绪越重。手术前护理干预对减轻和缓解病人焦虑情绪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2 0 0 1年施行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伴脾切除术 32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 3例 (13 1% )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 3例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中 ,1例发生感染性门静脉炎死亡 ,其余均康复出院。单纯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 138例 ,血栓形成 2 6例 (18 8% ) ;行脾切除加分流术患者 191例 ,血栓形成 17例 (8 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 4 4 ,P <0 0 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且与选择不同术式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常规彩超检查及早期行抗凝祛聚疗法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