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3年 10月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 3 2例。术前 3 2例行肩关节X线片和肩关节MRI检查 ,其中 15例行肩关节造影检查 ,结果均证实为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发现肩袖附着处撕脱伤 5例 ,肩袖损伤2 7例。关节镜下行肩峰成形术 3 0例 ,小切口作肩峰成形术 2例。肩袖全层损伤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肩袖缝合术 2 2例 ,肩袖不完全性损伤在关节镜下作射频清理术 10例。结果 3 2例术后随访 6~ 3 2个月 ,平均 10个月。根据美国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估 ,优 2 2例 ,良 5例 ,可 5例 ,优良率达 84.3 7%。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肩峰成形和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有利于早期功能练习和康复。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髌骨支持带调整术联合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关节镜下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和Fulkerson截骨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对3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髌骨支持带调整术,包括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同时进行Fulkerson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术前脱位次数3~16次,平均6次;初次脱位机制均为外伤。术后通过平均25个月(13~37个月)的随访,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最后随访时,髌骨脱位无复发。8例仍有膝关节前侧疼痛,但疼痛均较术前有所减轻。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7.4±4.9)分和(92.1±5.3)分(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3.0±6.3)分和(93.2±6.1)分(P<0.01)。所有患者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初次脱位前和术后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分别为(6.9±1.1)分和(7.0±0.9)分。术后X线检查对比发现,髌骨-股骨滑车适配角从术前的27.7°±7.9°改善为1.4°±8.1°(P<0.01),髌骨外侧面张开角从术前的-1.1°±7.4°改善为术后的11.8°±4.9°(P<0.01)。结论关节镜下进行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和外侧支持带松解,创伤小;结合Fulkerson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防止复发,并有利于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和“Y”形骨隧道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双后内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高位后内侧入路位于膝关节线近侧4cm,低位后内侧入路位于关节线水平。术中使用双根6号Aesculap聚乙烯缝线,从前往后拢住韧带,在韧带后方、骨块上方打结,进行韧带和撕脱骨块绑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后方骨床的下内侧和下外侧,作前侧单开孔、后侧双开孔的“Y”形骨隧道。经“Y”形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钛质纽扣上,并通过固定纽扣的旋转绞紧固定线,以充分复位骨折块。术后6个月定期随访,了解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无移位。术后6个月,1例患者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伸膝受限,3例有10°~15°屈膝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139°±4.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4±3.6)分。结论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监控可靠,操作简便;“Y”形骨隧道和纽扣旋转技术的应用可保证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以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因ACL重建失败需要行翻修术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16~46岁,平均29岁。结合临床病例研究分析ACL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B-PT-B)7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STG)4例,同种异体STG2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4例,单独上骨道偏前4例;同种异体STG重建出现明显排异反应取出移植物1例,骨道明显扩大而失败1例;自体B-PT-B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2例;术后感染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ACL完全断裂和吸收7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4例,内固定物位置异常2例。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手术1例;因骨道骨质缺损严重而行一期植骨术,准备二期翻修2例;其余10例均行一期翻修手术,其中用同侧STG4例、对侧STG4例、同侧B—PT-B1例、髂胫束1例。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同种异体腱的排异反应与骨道扩大以及感染和术后粘连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介绍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治疗40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均为急性损伤。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9.5岁(11~58岁)。其中运动伤21例(52.5%),交通伤14例(35.0%),日常生活伤5例(12.5%)。依据Meyers&McKeever和Zaricznyj分型标准,40例骨折中,Ⅱ型4例(10%),Ⅲ型24例(60%),Ⅳ型12例(30%)。手术完全采用关节镜下技术:首先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和凝血块,然后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通过髌骨内上缘入路打入2~3枚导针暂时固定,术中摄X线片示骨折复位理想后,沿导针拧入1~2枚空心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6~37个月)。除1例外,骨折均完全愈合。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移,与健侧差值平均为0.625mm($1~2mm);Lysholm评分平均98.3分(87~100分)。关节活动度正常者34例,屈膝活动受限者5例,但均<10°。1例患者术后膝关节伸屈范围0°-30°-45°,关节镜下行二次膝关节松解手术,术后膝关节伸屈范围0°-10°-80°。8例患者存在轻度膝前疼痛。4例骨骺未闭合的年轻患者,均在术后10~12周时取出内固定空心钉,末次随访时骨折均完全愈合,未发现骨骼发育异常。结论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同时适用于儿童和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位点的选择与固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时等长点及骨隧道角度的选择。方法经临床及膝关节镜检查诊断的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者27例。术前、术后用Harner的四分法将Blumensaat线四等分,设计理想的等长点和骨隧道。术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7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45·5±6·5)分,术后(96·2±2·2)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手术中,准确定位等长点,良好的隧道角度,术前、术后进行分析,有助于减少因骨隧道位点不正确,而引起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及髁间撞击征。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适应证、手术要点和疗效。方法随访28例应用肩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进行治疗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访10~36个月,平均16.6个月;年龄15~50岁,平均27岁。28例均为单方向性不稳定,术前平均脱位次数为15.5次(2~60次),其中22例发生于主力侧。手术中采用金属缝合锚(Mini-Revo)进行Bankart重建。随访时采用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28例患者手术前及终末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80.5±4.1对95.1±2.1(P<0.001),其中VAS不稳定评分平均为6.8±1.2对1.1±0.7(P<0.001),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为161.8°±9.0°对171.4°±5.9°(P<0.001),平均外展90°外旋为59.6°±14.3°对87.1°±7.2°(P<0.001);术前及终末随访时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79.3±4.0对95.0±2.2(P<0.001)。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术后再脱位,术后残存恐惧试验阳性4例(14.3%),术后外展90°外旋较健侧平均受限7.9°±5.7°(0°~20°)。所有患者均恢复术前工作,20例(71.4%)恢复到第一次脱位前的运动水平。所有患者均表示如果健侧肩关节出现相同脱位情况时仍愿意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结论肩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0;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PCL)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用LARS人工韧带对6例P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PCL重建术。采用PCL重建技术钻胫骨、股骨骨道,将LARS韧带拉入骨道,韧带游离部分位于关节腔内,拉紧后2枚界面螺钉固定韧带。结果手术时间50-80(65±9.92)min。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6例随访6-12(8±2.2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0-37(23.67±10.84)分;术后评分:84-93(88.00±3.46)分(t=16.69,P〈0.01)。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术中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发生率、诊断方法、修补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共进行333例单纯前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陈旧性损伤(>3个月)215例,急性损伤(<3个月)118例。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者89例,其中85例需手术修补。手术取腘绳肌腱、自体或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同时应用全内缝合方法,经两个后内入路配合经髁间窝入路,利用缝合钩修补ramp损伤。前十字韧带损伤中,ramp损伤的总发生率为26.7%,其中陈旧性损伤的发生率为30.7%,急性损伤为19.5%。结果可随访者75例(88.2%),随访5~41个月,平均20.2个月。随访时采用主观症状观察、临床查体、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及MR检查。其中二次手术观察25例,MR复查21例。在可随访的7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主观症状及临床查体均呈正常表现;在二次关节镜手术观察的25例中,均全部愈合。在经MR复查的21例中,18例完全愈合,3例部分愈合。结论大约1/3的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有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陈旧性损伤较新鲜损伤合并ramp损伤的发生率更高。在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同时应修补ramp损伤,全内缝合方法是修补ramp损伤的很好方法,可以达到很高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气化腘窝囊肿摘除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气化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2月~2002年10月,采用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气化腘窝囊肿摘除术21例.年龄45~66岁.腘窝囊肿伴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例、半月板损伤3例.术前行CT扫描11例、MRI检查8例、囊肿造影5例、B超2例,观察囊肿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镜视下将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入囊壁脏层组织,采用囊外剥离和囊内射频气化切割处理囊壁组织.结果术后随访21例,无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疗效满意.术后复发3例,其中2例关节镜清理术后痊愈,1例保守治疗.结论局麻关节镜监视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方法可行,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