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篇 |
完全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17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自 1996至 2 0 0 0年 ,临床中发现 ,骨折及下肢手术后病人出现患肢弥漫性肿胀、肢体疼痛 ,皮温、皮色改变 ,伴随发热 ,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3~ 92岁 ,平均 6 6岁 ,6 0岁以上者 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 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1例 ,髌骨骨折后 1例 ,胫腓骨双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 1例 ,长期卧床发病 1例。发病时间为急性 4例 (伤后或术后 1周内 )慢性发病 2例 ,其中 1例因髌骨骨折 ,卧床 2月后 ,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无… 相似文献
2.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1~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3.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为了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广泛显露,剥离骨膜,加重了骨折部位已经出现的血运破坏,最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另外,由于接骨板固定所获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髁钢板治疗下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髁钢板内固定是“AO”倡导的内固定方法[1]。我院自1990年5月~1997年5月共采用髁钢板治疗下肢骨折1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术后并发症也颇多发生。本文就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临 床 资 料本组采用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142例,男103例,女39例,年龄19~86岁,平均42.8岁。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89例,股骨下端骨折33例,胫骨上端骨折20例。伤后急诊手术27例,伤后2~7天手术37例,伤后8~21天手术64例,…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漂浮膝损伤67例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了解漂浮膝的伤情规律 ,观察手术治疗漂浮膝的疗效。方法 总结从 1994年 4月~ 2 0 0 3年 4月间我院收治的 6 7例 71个下肢漂浮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损伤程度评分 (ISS)为 2 4 2分。 5 0例术后平均随访 2 8年 (1~ 10年 )。疗效评定采用Karlstr m及Olerud标准。结果 获得随访 5 0例 ,其膝关节平均活动度 10 8° ,优良率 78%,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例(其中感染性骨不连 4例 )。结论 漂浮膝损伤其治疗至今仍具有挑战性 ,应积极施行手术固定 ,为膝关节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该损伤中韧带的损伤不容忽视 ,术后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7.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8.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和连续腰麻(CSA)对下肢骨折手术老年病人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病人30例,年龄65~94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CEA组和CSA组,每组15例。穿刺多选患侧在上位,L3~4或L2~3,置管后CEA组仰卧位给2%利多卡因试验量3ml,继给0.75%罗哌卡因每次3~5ml;CSA组患侧在上位者注2%利多卡因1ml,患侧在下位者注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10%GS:2:1)1ml,待患肢痛减轻后仰卧。麻醉平面不够者追加给药,两组均控制在T10以下。初始静脉输液速度300~400ml/h左右,麻醉初30min内不用芬氟合剂,SBP降低25%基础值时加快输液,降低30%基础值时静注麻黄碱,HR慢于60次/分静注阿托品。观察并比较两组基础SBP、DBP、HR和麻醉后30min内SBP、DBP、HR最低值以及较基础值降低的幅度。比较两组麻醉初30min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使用情况,术中芬氟合剂应用、麻醉效果和输液情况,随访术后头痛。结果两组麻醉后SBP、DB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CSA组SBP降低的幅度小于CEA组(P〈0.05),两组麻醉前后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A组使用麻黄碱、阿托品、芬氟合剂例数和平均每小时输液量少于CEA组并有1例术后头痛,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A和CSA均对下肢骨折手术老年病人的循环功能产生一定影响,CSA较CEA的影响小,麻醉经过亦相对平稳,更适合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骨创伤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总结了骨折处理的最新进展,资料来源于2001年骨科创伤协会、2002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年会上交流的论文;评述了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间在《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Journal of Trauma》、《Injury》等杂志上发表的部分突出文章及其对骨科创伤学的贡献,旨在为骨创伤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信息和观点。 1 骨盆、髋臼 高能量性损伤造成的骨盆骨折常引起严重出血,其评估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有争议,如血管造影技术、外固定支架、骨盆钳、抗休克衣裤、剖腹探查及骨盆填塞压迫等。一项对15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研究报道中提出 相似文献
10.
下肢牵引致腓总神经卡压伤15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肢牵引致腓总神经卡压伤15例郭振河郑晓明下肢骨折采用牵引是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有时在牵引早期出现一些副损伤,腓总神经卡压损伤是其中之一,实质上此神经损伤属一种自体压迫伤,神经损伤程度与受压时间呈正比。牵引初期通过密切观察、及时调整体位等可减少此类神... 相似文献